您好,欢迎来到孝行天下网!访客量:18570328

会员注册

账号登陆验证码登录
没有孝行天下网账号,立即注册
记住密码 (非本人电脑请勿勾选)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又到春节团圆时(散文)

来源:张瑞志 编辑:孝行天下编辑部 2019-11-14 10:16浏览:916


微信图片_20191114102538.jpg 

 

 

天边纯音乐 - 空

又快到春节了,如果像往年,没有特殊情况,我一定会利用7天长假,带着妻子女儿回家与父母一起过年,陪父母说说话,拉拉家常,吃吃团圆饭,让他们享受一年一次难得的天伦之乐。然而今年春节,我再也见不到父母了,感到很孤独、很失落,只能在正月初三去坟上祭奠两位老人家,为他们烧烧纸,献上爱吃的东西,深深地鞠上三躬……因为父母一年前已经离开了我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可是父母不在了,我没家可归了,真正成了没有爹娘的孩子和浪迹天涯的游子。此时,站在父母生前住的那个院落,看着那几间老屋,我的泪水模糊了双眼,心里很不是滋味,更加怀念亲爱的父母,更加思念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光,藏在记忆深处的往事又一次涌上心头,浮在眼前。


微信图片_20191114102623.jpg 

父母替爷爷尽孝


父亲5岁的时候,我的爷爷因病去世,奶奶也因饥荒在父亲15岁那年去世了。父亲靠做小买卖为生,自己养活自己,25岁时与母亲结婚成家。上世纪60年代末,我的太爷、太奶都岁数大了,进入耄耋之年,到了靠儿女赡养的年纪。太爷、太奶有三个儿子,我爷爷排行老大,可惜英年早逝,二爷、三爷比较年轻,都没有超过45岁。


有一天,父亲听说二爷、三爷正在商议怎么赡养太爷、太奶的事,就主动找到他们说:“我父亲是爷爷的大儿子,他不在人世了,我应该替父亲尽这个孝,担起赡养爷爷、奶奶的责任,把我家也考虑在内。”他们最后商议的结果是:二爷、三爷和我们家共同赡养太爷、太奶,每月每家10天。


那时,我虽然年龄还小,但也记事了。我们家住在村南头,与太爷、太奶家不在一块,还有一段距离,相隔大约500米。那时农村生活条件普遍不好,尽管作为农民自己种粮,但由于那个年代吃大锅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收获的粮食本来就不多,再加上交公粮,年底分到家的细粮很少,粗粮能吃饱就算不错了。许多家庭不少时候上顿不接下顿,经常为如何吃饱饭而苦恼,但又没有好的办法。我家的情况更差一些,因为5口人中有3个小孩,只有父亲、母亲在生产队挣工分,年底算账时,不但分的粮食少,还要给生产队倒贴款。可想而知,那时候家里生活困难到什么程度。


尽管这样,每月太爷、太奶轮到我们家赡养时,父亲、母亲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老人家吃饱,尽可能做到吃好,当然与现在的生活条件没法比了。我记得家里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太爷、太奶来的第一天,给他们每人做一碗鸡蛋面,第10天临走前让他们吃顿饺子或包子,改善一下生活。有一次,太爷、太奶第二天就要到我们家吃饭了,家里却一点细粮也没有,母亲跑了10多家才借来一碗白面,总算让太爷、太奶吃上了鸡蛋面条。


由于家里生活条件差,每次给太爷、太奶改善生活,基本上没有我们小孩子的事。那时我们兄弟三人年龄小,不懂事,看到好吃的也想吃,特别是三弟眼睛直愣愣地盯着那碗鸡蛋面,吃不上就哭闹。可以想象,当时父母是多么无奈、多么为难。后来,父母为了避免我们兄弟三人和太爷、太奶争饭吃,在太爷、太奶来我家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中午吃饭时,就找各种理由把我们支走。后来这招不灵了,实在没办法,母亲就尽可能多做一点给三弟吃。其实,我和二弟当时年龄也不大,我7岁,二弟5岁,父母不是不愿多做些好吃的,更不是不关心我们,而是家里生活条件达不到,无能为力啊。但那时我们还小,不理解父母的难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太爷、太奶腿脚渐渐不好,走路越来越困难了。我父母就把做好的饭菜按时送到太爷、太奶住的地方,等两位老人吃完后再回来,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有一次,父亲去送饭,由于下雨路滑,在经过一个下坡路时,不慎摔倒,造成右小臂骨折,养了三个月才好。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母亲赡养太爷、太奶时间比较长,达12年之久,直到为他们养老送终。有人说,我父亲、母亲不尽赡养太爷、太奶这份责任,别人也不会说什么,毕竟是孙子辈,有儿子辈尽孝就可以了。但我父母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孝老敬老是晚辈的责任和义务,要一代接续一代去做好,在孝敬老人这个问题上,应主动靠前,不能躲闪,更不能推脱,晚辈多一份孝心,长辈就多一份幸福。


微信图片_20191114102631.jpg


父母给予我的关爱和感动


自从1984年10月提干后,我每年都有一次探亲假,一般安排在春节回家与父母团聚。每次回家,我都带些糖果、部队驻地的土特产等,想让父母尝一尝,表表孝心。可是,我每次带回的东西,父母都吃不了多少,几乎全都分出去了。我问父母怎么都给了别人?父母笑着向我解释:“你当兵走后,街坊邻居没少帮助咱们家,家里遇到困难事,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像每年的夏收秋种、我们有个头疼脑热、给你二弟娶媳妇等这类事,你不在家里,都是周围邻居帮的忙,这个情不能忘啊,我们宁可少吃一些,也要表达一下感谢之意。”听父母这么一说,我非常理解赞同,也很感动。父母用行动为我树立了榜样,做人就是要懂得感恩,始终不忘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后来探家时,我都多带一些好吃的东西,这样父母就能给邻居分得过来了。

在我们老家,大年初一到长辈家拜年磕头,是老辈人留下来的风俗习惯,这种尊老敬老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始终没有断过。每年如果我大年初一在家,父母都督促我带着年礼到长辈家里拜年磕头。长辈们见我来拜年磕头,都很高兴、也很吃惊。因为在他们眼里,我这个“官”很大,当“大官”了,还能放下架子来家里拜年磕头,很难得,不多见,说明心里有长辈,没有忘记父老乡亲。每次拜年回到家里,两条腿不仅沾满泥土,而且有些麻木,膝盖很疼,半天缓不过劲来。村支书多次跟我说,你大年初一拜年磕头这件事,在村里反响很大,大家对你评价很高,老少爷们都竖大拇指夸你,确实做得不错。我听了很感动,也很感激。感动的是自己做了应该做的事,乡亲们却给予我如此高的评价;感激的是,父母教给我如何做人做事,始终不忘尊老敬老。

春节回家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与父母团圆,陪父母过年。所以,每次探家我都住在家里,不到外面住宾馆,尽量多拿出时间与父母在一起,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虽然家里条件差一些,有点不太方便,但与父母在一起的快乐和温暖,是任何其它待遇换不来的,如果回家几天都在外面住,那就失去了回来探亲与父母团圆的意义。特别是父母的岁数越来越大,都快80 岁了,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越来越少,可以说是过一天少一天,一定要珍惜这种亲情和在一起的时光,不能留下遗憾。

北方的春节,天气比较冷,每次我回家探亲,父母都把家里的土暖气烧得旺旺的,被子晒得暖暖的,门上的棉帘吊得厚厚的,生怕我住不惯;晚上睡觉后,父亲中间都起来两次,换换煤球,掏掏煤渣,看看窗户上留的通气口有没有堵上,顺便给我盖盖被子;早晨,父亲不到6点钟就起床了,先是把煤球炉烧旺,再烧上一壶水,然后把饭做好,一切都收拾得当,只等我起床、洗脸、刷牙、吃饭了。看到老父亲、老母亲这样“侍候”我,心里既很感动,又觉得很不好意思,几次给老父亲说:“以后这些家务活都由我来做,不能再把我当小孩子了,我都快50岁的人了,应该好好孝敬您才对,怎么能这样麻烦您,让您老人家反过来服务我呢?”老父亲笑着说:“你岁数再大也是我的儿子,父亲关爱儿子什么时候都是应该的,你在部队不常干这些家务活,我干点活既高兴,又对身体有好处,到我真干不动的时候,那才麻烦呢!”我含泪无言以对,不知说什么好。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恩情似海深,我什么时候才能报答完啊?恐怕永远也报答不完了。当时,我眼含热泪默默表示:趁现在父母健在,要以实际行动给予他们更多的孝敬和关爱,多干一些让他们引以为豪的工作成绩,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

微信图片_20191114102636.jpg

 父母安排我重新上初三
1980年7月,我高中毕业,高考差20多分,没有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因为家里经济状况差,供不起我继续在原高中住校复读,我也不想再给父母增加负担,所以就在家里干起了农活,参加生产队劳动。但这是无奈之举,内心还是不想在农村一辈子。到底怎么办?我也不知道。可以说,当时我正走在一个十字路口,往哪走,不清楚,处于人生的迷茫阶段。




父亲看出我的心思,尽管家里非常需要增加一个劳力挣工分,以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但为了我的前途和理想,他一直在悄悄地为我想办法。有一天晚上,父亲对我说:“昨天我去咱村在乡中学当老师的张玉峰家里,把你的情况给他说了说,他很同情你,也很愿意帮助你。他提出一个建议,就是让你在乡中学再上一年初三,到明年7月份考小中专,如果考上了,应该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将来当个老师什么的,也算是有铁饭碗、吃商品粮的人了。乡中学距咱家三里路,每天三顿饭在家里吃,这样就没有大的经济负担了,你觉得这个想法怎么样?”听父亲这么一说,我很感动,也很感谢父亲和张老师,感到这个主意不错,能够行得通、办得到。再说,我在高中学习成绩也不是太差,属于班里的中等水平,重新复习一年初中知识,考上小中专,还是有把握的。于是,我高兴地服从了父亲的安排。

在张老师的帮助下,我从1980年8月31日开始,走上了为期一年的初三复读之路。我知道自己能有这次复读机会不容易,所以非常珍惜,迅速进入了刻苦学习的状态。在学习中,我勇于放下架子,认真听讲,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不懂就问,按时高标准完成各科作业,数、理、化、语、政、外全面提高,晚上和其他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复习功课上,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每次单元和期末考试都是全年级前五名,有的课程在一、二名,还几次代表乡中学参加全县学习竞赛。

天有不测风云。1981年6月的一天,正当我满怀信心奔着考上小中专做最后冲刺时,班主任把我叫到他办公室,用带有愧疚感的语气告诉我:“县教育局来通知了,凡上过高中的初三学生,一律不准报考小中专。往年没有这种情况,今年让你赶上了,我们很同情你,也为你感到可惜,但这是上级的规定,学校不能违反,请你理解和正确对待。”突然听到这一消息,我一下懵了,犹如晴天霹雳、大祸临头,出了一身冷汗,不知跟班主任说什么好。过了一会儿,我稍微冷静一些后,向班主任表态:“服从上级规定,感谢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培养,我能想得开,请放心。”就这样,我收拾好课桌上的书本,带着深深的遗憾回了家。我记得那天不少同学来送我,一路上不停地安慰我。父母亲怕我想不开,苦口婆心地做我的思想工作,说了许多劝导性的话,诸如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这一年的学习不会白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等。虽然当时我很郁闷,感到命运是那样的不好,但父母的话对我正确对待挫折、重新振作精神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使我又鼓起了重新向前走的勇气。

1981年10月底,在上学无望、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我想到参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幸加入了解放军的行列。入伍第一年,因工作表现突出立了一个三等功;第二年6月份,经过连队推荐、上级批准,我参加了军校招生考试,所有初中方面的试题几乎全做对了,总分成绩也比较高,顺利实现了上军校的梦想。现在回过头来看,多亏当兵前在乡中学初三复读了一年,否则我不一定能考上军校,更不可能后来成为一名正师职领导干部。通过这件事,也使我进一步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份辛苦、一份收获,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一定会有丰硕的成果。父母让我重新上初三的决定是正确的,正是这一年的复习,奠定了我考上军校的扎实基础,从内心里感谢父母给我铺就的成才之路。当年虽然没能考取小中专,有点遗憾,但那一年的初中知识补习很值得,我永不后悔,反而感到庆幸。

微信图片_20191114102640.jpg

亲爱的父亲母亲,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您的高尚精神永存,您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永远值得我们弘扬传承,您心存感恩的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践行,您关爱儿女的忘我无私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光大。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191114102645.jpg

张瑞志,1963年7月出生,河北省临漳县砖寨营乡东风柳村人,1981年10月入伍,研究生学历。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直属工作部综合局秘书、副局长,编研室主任,宣传保卫局局长。先后在石家庄陆军学院、西安政治学院、国防大学学习。在军队高级领率机关工作23年,结合工作研究发表了200多篇文章,有多篇获奖,多次受邀到有关单位交流做好机关工作的体会。


 



 


我有话说

当前为游客,登录后评论可获得积分

最新评论

点击刷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