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兼泰康健康产业投资控股首席执行官刘挺军
人寿保险须探索既符合监管要求又能为客户及股东创造价值的长期稳健投资路径。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保险公司是养老健康产业的重要投资者。本文结合国际先进实践以及我国国情,对保险资金养老健康产业投资进行了战略思考。
保险资金和养老健康产业天然匹配
纵观美国、日本的寿险行业发展历史,无一能躲过经济发展周期和产业发展周期所带来的行业危机——基准利率和资产投资收益率的连续下跌以及保费收入增速的回落,导致行业收益率低于平均预定利率而造成保险公司的利差损,长期的利差损拖垮大批寿险公司。
美国寿险行业20世纪90年代初的危机来源于利率波动与投资失败,美国30年期抵押贷款利率由1981年的18.6%下降到1993年的6.9%,1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1981年的15.7%下降到1993年的5.3%。同时保险公司冒进购买高收益率高风险的资产,然而在1989年—1990年美国债券违约率迅速上升至10%以上,垃圾债券市场崩溃,导致部分人寿保险公司破产,1991年破产56家,破产率达到2.7%。美国执行人寿保险公司(Executive Life Co.)就因将公司63%的资产配置在高收益无评级垃圾债券,1990年,垃圾债券市场崩溃,公司股票价格下跌65.4%,1991年4月,公司宣告破产。日本寿险行业由于资产投资收益率下降,导致寿险公司被巨额利差拖垮。保费收入增速放缓,平均预定利率高企,投资收益率走低。1999年,日本主要寿险公司平均预定利率在3%~4.2%,而资产平均收益率仅为0.5%~3.3%,不少公司出现超额负债。在1999年—2001年,就有东邦生命、第百生命、大正生命等五家寿险公司破产。
以史为鉴,寿险公司若要摆脱发展周期的魔咒,需要寻求抗周期波动、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价值投资。从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来看,长久期的负债需要匹配长久期且能够创造持续稳定现金流的资产,而在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上,长久期(比如10年、20年以上)且适合保险公司投资的产品较为稀缺。因此,人寿保险须探索既符合监管要求又能为客户及股东创造价值的长期稳健投资路径。
第一,寿险长期资金从资产负债匹配的角度,投资于养老健康产业可分享产业的成长价值、获得稳定的回报。因为养老机构的投资在整体的地产板块中风险较低,抗周期能力强。2008年—2011年三年经济危机期间,每年普通住宅的租金下降不到1%,商务楼租金下降超过4%,而协助生活养老机构的租金年增长超过1%,独立生活养老机构的租金上涨约2%,只有这两类机构的租金抵御了周期影响。
第二,保险公司投资于养老健康产业也具备资金优势、客户优势、商业模式优势等天然优势。从资金角度看,养老健康产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金额巨大、资金回收期很长,至少10年才能回笼资金退出,中国市场上能够持续这么多年的长期资金非常少,大部分投资人都要求在三年内(最多五年)赎回资金,通常资金规模大、成本低、久期长的大型保险公司才能承担。
人寿保险公司通常拥有数量庞大的客户群,因保单往往是长期的,所以与客户之间维持着长期的联系和信任关系,这些客户资源就是保险公司进军养老健康产业的天然优势。保险公司的产品体系涵盖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等,老年客户群体也正是这些产品的需求者,供给和需求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和循环。由于拥有这些比较优势,保险公司能结合自身主业深度介入养老健康产业链,提供多层次的丰富且具有附加价值的养老健康服务。
第三,保险公司的保障属性可以形成自身独特的商业模式。养老健康产业的公益性往往与资本的逐利性相矛盾。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投资养康产业的目的主要在于取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及现金流,因此,公司通过对主流客户群体需求及支付能力分析,推出满足主流客户群体需求的持续照护医养产品及服务,并且通过合理定价及多元化付费设计,提升客户的支付能力,保险公司也能获得合理的收益,从而实现多方共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中国养老健康产业的趋势
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在人口老龄化及医改深化背景下,医疗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会在于高品质的康复护理、养老照护领域。中国医药卫生行业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卫生总费用从2000年的458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5259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5.4%,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从4.6%增长到6.4%。卫生费用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老龄化及疾病谱的改变;经济增长及城镇化带来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释放。
首先看老龄化的驱动。中国是世界上健康状况改善、期望寿命延长最快的国家之一。1960年,中国人口期望寿命仅43.7岁,2018年已达76.7岁。在我国特殊的计划生育政策、国内政治环境的历史影响下,以及生育率的持续下降的社会背景下,中国老龄化规模巨大且进程十分迅猛。2012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9.4%,2017年老年人口规模达2.4亿人,占比达17.3%,预计到2021年老年人口占比可达20%,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还将翻一番,接近4.8亿,占比达30%以上。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从10%攀升到20%只用了10年,而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实现这一过程经历了百年之久。
研究报告显示,慢性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76.4%,其中,60~69岁组为75.2%,70~79岁组为75.8%,80岁以上高达86.0%。老年人失能的风险也在不断上升。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医疗卫生费用是其他人群的3~5倍。人口老龄化直接带来疾病负担加剧,将成为未来30年医疗卫生费用快速增长的主要推手。
其次看经济发展因素。我国国民收入和城镇化水平的大幅提高,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稳步增长,持续驱动医疗服务市场迅速扩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712元,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165元,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速高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03年—2013年我国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分别为5.3倍、2.3倍,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8.9%、18.2%。
虽然有上述两个驱动因素,但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的医疗服务供给结构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疾病谱的改变以及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快速上涨。
以三级医院为核心提供急性期治疗的医疗服务体系已无法适应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20世纪80年代,随着合作医疗制度的解体以及三级医疗网络的破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迅速萎缩,院外体系逐渐瓦解。1989年,由于医院分级管理政策的出台,医院开始医疗设备竞赛,规模逐渐扩大,卫生费用迅速增长,1980年—2000年,综合医院的人均住院费用增加了77倍 ,政府投资的80%用于城市地区的医疗机构,这其中的80%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 ,至此,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倒金字塔结构”逐渐形成。《柳叶刀》研究显示,我国住院利用率水平远高于全球。2016年,全球住院利用率为年人均0.10次入院,日本0.10次,美国0.11次,而中国为0.14次。2003—2015年,我国居民年人均就诊次数由3.07次增加到5.62次,增长了82.4%,而住院率由4.69%增加到15.3%,增长了226.2% 。与此同时,成熟医疗体系经验表明,住院成本远高于其他医疗服务成本。美国门诊次均费用478美元,住院次均费用22,543美元;日本门诊次均费用仅76美元,而住院次均费用为10,335美元。以成本更高的急性期医疗床位去满足非急性期服务需求,这给医保基金带来巨大挑战,并最终形成巨大的压力向公共财政体系传导。目前,以三级医院为核心提供急性期治疗的医疗服务体系已无法适应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
医药行业快速释放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增长乏力的医保基金之间存在矛盾。医保作为医药行业的最大支付方,一直以来是压制行业的重要因素。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国内医疗服务需求将快速释放,《柳叶刀》发表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门诊利用率为人均5.42次就诊,中国为人均5.17次就诊(日本人均15.24次,韩国人均7.24次,美国人均5.65次);中国的住院利用率已超过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率的提高和政府扩大门诊和住院覆盖率医疗政策有关,尤其是医保报销提高导致患者住院需求上升。
由于年轻人口比例下降导致医保缴纳比例降低等原因,医保基金收入很难快速提升,医保基金在未来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根据人社部公布的医保基金运行数据,2012年医保基金的支出增速开始大于收入增速,随着政府医保控费力度的加强,到2015年这一趋势开始扭转。与此同时,医疗服务行业规模增速从2013年的15%下降到2014年的10%。与此同时可以看出,近些年医药行业业绩增速和医保基金支出增速都比较吻合。从2016年的两票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以及后来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出台,特别是到国家医保局成立以及2018年11月国家版采量采购政策的落地,代表着医改进入深水区。
未来产业将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变革,商业健康险快速发展为高品质医疗服务提供了支付基础。借鉴成熟老龄化社会发展经验,由于疾病谱系转向慢性疾病,基础卫生保健、疾病管理、康复护理、养老照护等院外体系成为院内体系的重要补充,对健康的影响远高于急性期的治疗。根据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经验,在严格的转诊制度下,首诊患者只有5%左右是需要经转诊到大医院就诊的,95%的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都可以在院前和院后体系得到满足。
未来产业将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变革,从老年生命产业链切入构建以预防保健和急性后期康复护理、养老照护为主的院外健康服务体系是必由之路。基础卫生保健、疾病管理、康复等院外体系是院内体系的重要补充,通过院内、院外体系结合为慢病患者提供连续性医疗服务,将非急性期患者转移到成本相对较低的院外体系治疗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
中国康复护理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需求巨大:中国康复市场规模现今为600亿元,据研究机构预测未来整个市场规模至少上千亿元。康复医疗机构与综合医院是合作非竞争关系,综合性医院康复患者通过转诊至合作康复医疗机构,可以帮助综合医院提升营收与病床周转率,促进双方收益率与运营效率的提升。
康复医院的每日费用支出远低于综合性医院,而其提供的专业康复服务使患者更好、更快地康复,从而减少了后期医疗支出,从而从根本上助力国家医保控费。
医疗机构为老人提供持续性照护的成本太高,养老机构配置医疗资源应是解决老龄人口就医需求的上策。当下,“医养结合”型养老床位的缺乏导致中国面临养老床位总量供给不足但现有养老机构入住率偏低的悖论。目前我国人均养老床位拥有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从理论上讲养老床位应该是供不应求,但养老机构的床位闲置率却在50%~60%。有些地区民办老年公寓普遍有50%的床位闲置,而老年护理院床位使用率却在95%以上,甚至达到100%。这说明融入长期照护理念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健康产业先进实践经验与启示
与中国相比,欧美发达国家较早步入老龄化社会,无论寿险抑或养老社区产业发展起步均较早,再加上配之以较为成熟的金融体系,其中不乏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的案例。
寿险和金融体系配合投资养老产业
美国方面。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Prudential Financial)是美国领先的寿险和养老险公司,旗下PRIM Real Estate募集了五只专门的养老投资基金,直接投资包括独立生活、协助生活、记忆照护、持续照护养老社区(CCRCs)等多类型的养老机构。此外,该集团还组建了共同基金(基金为Prudential Investment)投资上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以医院、护理院和养老REITs为主。作为全美领先的寿险公司,该公司有超过500家机构客户,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除了具备客户优势外,作为寿险公司,保险业务和养老机构投资的协同还体现在募集资金上。因为保德信金融集团的一部分高净值客户看中其养老基金的投资能力和收益率,会将资产投资到养老基金中。
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AIG)是一家国际性跨国保险及金融服务机构集团。相对缺乏养老地产领域经验的AIG采用寻找合资伙伴的方式,2015年AIG与亚特兰大养老机构运营公司First & Main成立合资公司,建立新的专属品牌在全美投资自建或收购养老机构。2016年AIG与两家房地产公司Fortress Ventures和Compass Real Estate在佛罗里达合资开设护理型养老机构。
欧洲寿险公司一般都通过设立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养老实体。历史悠久的英国英杰华集团(Aviva)旗下房地产投资机构Aviva Investors Global Indirect Real Estate投资了芬兰投资公司Northern Horizon设立的一只新兴养老基金Nordic Aged Care,这只规模2.5亿欧元左右的基金专注投资芬兰、挪威、瑞典等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北欧国家的养老机构。此外,Aviva的美国投资分支Aviva Investors Americas与美国私募基金和养老运营商合作一起收购美国加州的养老机构。
荷兰著名的全球人寿保险集团(Aegon)1997年成立地产投资公司Amvest,2013年设立养老机构专属投资基金Amvest Living & Care Fund,三年内Amvest Living & Care Fund合计自建或收购了36个协助生活养老机构,规划投资金额超4亿欧元。
健康险在医疗健康服务领域布局更加坚定
对比寿险在养老实体产业的投资,健康险在医疗健康服务领域的布局则显得更为直接与坚定。美国最大的健康险公司联合健康集团(UnitedHealth Group)通过旗下子公司Optum建立与保险主业相协同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能力,Optum坚持科技驱动与实体服务相结合的理念,下设提供医疗健康服务(OptumHealth)、提供医疗健康信息技术服务(OptumInsight)和提供药品福利管理服务(OptumRx)三大业务板块。其中,OptumHealth是一家多元化的医疗及健康服务提供商,拥有3万名雇员,服务9100万客户,旗下MedExpress有超240家社区保健中心,提供急诊和全科服务,旗下Surgical Care Affiliates有超200家日间手术中心,同时配套线上医疗服务。OptumHealth下设的Optum Bank管理480万健康储蓄及其他类型账户,合计资产80亿美元。OptumHealth同时提供医疗服务包,通过收取固定月费为客户提供多种一揽子解决方案。Optum已逐渐成为联合健康吸引保户和实施控费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美国2009年—2017年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陷入增长乏力的状态,保费收入变化率在-10%~4%间波动,但联合健康集团同期营业收入仍能常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年增长率最高超过20%,Optum在其中的战略价值功不可没。
英国最大的健康险企业保柏集团(Bupa Group)抓住英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医疗市场化改革的机遇,投资了大量养老院、疗养院、医院等养老健康服务机构。2010年之后,保柏集团大力推行全球化战略,先后并购投资了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中国香港等地规模领先的综合医疗集团、牙科专科集团和诊所网络集团。2000年以来,英国寿险和健康险保费收入波动较大,2017年寿险保费收入与2000年基本持平,健康险保费10余年来年复合增长率仅为2%,而保柏集团表现多年来持续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营业收入也能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
结语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保险公司是养老健康产业的重要投资者,保险公司对资金长期稳定回报的要求与养老健康产业投资回报的特点相匹配,因此保险资金能够成为养老健康产业发展所必须而又不可多得的耐心资本。宏观上看,引导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健康产业一方面能够缓解养老健康机构的融资困境,助推养老健康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能帮助保险公司适应强监管环境下资产与负债风险匹配的要求,用长期价值投资替代短期高杠杆、高风险型的资本运作。微观上看,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健康产业顺应支付端向服务端延伸的产业链纵深整合期望,通过布局服务端一方面能够延长客户在自有体系内的留存时间,获得新业务增长点;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后期履约的掌控能力,不断积累运营协同和控费能力,增强保险主业的核心竞争力,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创造可持续发展动力。
本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19年2月刊,2019年2月5日出刊,编辑:丁开艳
下一篇:养老产业:消费市场供需失衡待解
最新评论
点击刷新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