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这么痛苦,那就分了算了”
然而,当摄影组让他们读纸条的反面,所有人都沉默了。
那个笑着说太年轻的男生,笑容僵住了:“当你看到这条微博的时候,我已经走了,我熬过了1584天,终于在今天凌晨结束了……”
“我以为时间会让我好些,但这几年就算出来了,还是摆脱不了这个想法,抱歉。我不期望有人能原谅我。再见。”
那个评价说太早熟的女孩,读到的是:“我知道我会这样做,是因为我无法忍受和面对未来还要与这些痛苦和剧痛相处。”
那个说“分了算了”的女孩,读到了:“请理解我的挣扎和无奈,原谅我的自私和懦弱,再见”。
他们读到的微博,都是抑郁症患者在这世界上留下最后的求救信号。
悲哀的是,这些求救信号,在别人眼里是“矫情”“脆弱”,甚至伴随着嘲笑。
可我想问,“脆弱”的反义词,难道就是坚强吗?
难道真的是加油,坚持,挺一挺,就能过去吗?
如果不是的话,为什么人们还会对他们如此苛刻?
曾奇峰说过,一个人心里有什么,他就对别人身上有什么敏感。
我们的社会从来都不尊重负性情绪,觉得表达脆弱是一件很没面子,没有担当的事情。
所以他们会尽力嘲笑那些不够坚强的人,要求每个人都抹掉情绪,做个面目模糊,永远微笑的人。
可是,脆弱本来就是人身上的一部分,但我们对它严防死守到,会敏感地“攻击”任何一个脆弱的的人。
其次,是因为人们对心理问题本身有恐惧。
《社会心理手册》中所提到,痛苦的事件随时会发生的可能,会给人造成一种强大而无力应对的焦虑。
谁知道自己会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呢?所以,有些人会给心理疾病安上一个“脆弱”的标签,反过来说就是,如果你自己不脆弱,那没有东西可以打倒你。
否认心理问题的合理性,正是他们的防御手段。
另外,很多人的印象中,看心理咨询=心里有病=脑子有病=随时攻击别人。
这种对心理问题的无知,恰恰成为了压垮心理问题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03
你的理解,是最大的支持
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是《丈夫得了抑郁症》。
妻子小晴是一名毫不卖座的漫画家,为人懒散,喜欢宅在家里画漫画和睡觉,靠丈夫一个人赚钱养家。
丈夫髙野干夫内向老实,事事追求完美和极致,出门前都要用尺子量直裤腿,工作也一丝不苟。
不知从哪天开始,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对劲,看什么都特别消极,扔垃圾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是垃圾。
那种无法抑制的孤独和悲伤绑架了他,就像社会和家人遗弃一样痛苦。
他常常头痛、腰痛,身体各个部位都会不舒服。
最新评论
点击刷新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