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社会化意味着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集中养老需要两翼互动,相得益彰;需要空巢独立养老与居家养老服务丝丝入扣,相互融合。
最近电视连续剧《都挺好》热播,剧情围绕着父亲苏大强何处安养这一中心话题展开,触及了老年人的心理、儿女家的难处以及代际关系矛盾等诸多问题。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的家永远是儿女的家,儿女的家却不是父母的家”。住儿女家养老看起来不是上佳选择,两代人因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时间一长很容易产生“代沟”,导致代际冲突和老无所依。 剧中的父亲苏大强的养老遭遇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对未来独生子女家庭的空巢老人来说,如果身体尚可,合理的选择是独居养老;如果不幸失能,最后的选择是机构养老。 我们须认清一个形势:随着过去几十年人口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家庭规模普遍小型化和家庭结构核心化,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少子化和长寿时代同时到来,倒金字塔形人口结构家庭随处可见,养老社会化已然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但在这个过程中,儿女不应该放弃养父母之老的法律责任和道义责任。就像《都挺好》中的三兄妹算得上有孝心的年轻一代,否则他们父亲的晚年将更是不易。 养老社会化意味着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集中养老需要两翼互动,相得益彰;需要空巢独立养老与居家养老服务丝丝入扣,相互融合。 一个办法是继续完善社区层面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打造无障碍的养老社区和适老住宅,规避空巢独居养老的风险,优化服务品种供给,服务价格要适中、服务精良、让人放心;同时提供老年人的公共交往和活动空间,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属、老有所享和老有所乐,社区居民能和谐共处,提高老年人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另一个办法是多层级的机构养老服务,重点要针对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和无子女老人这些“高度脆弱老人”开展专业化的医养护结合养老照料服务,需要考量如何让入住老人能够较快适应和融入集中养老的制式生活,降低机构养老的心理成本,实现老有所安、老有所依、老有所医、老有所护和老有善终,获得新的归属感和满足感。家居式、亲情式、个性化的机构养老服务值得推崇。 无疑,中国传统理想的养老是几代同堂、其乐融融的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但这样的理想在低生育、长寿化以及人口流动的今天有其难度。很多老年人得坚强面对独立养老,实现精神自养,努力维持独立养老的时间和状态;在与儿女的关系上则智慧地保持“有距离的亲密”,多点同理心换位思考,多体谅儿女家的不易,或是最好的选择。(作者是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最新评论
点击刷新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