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老人是一个难题,跟照顾孩子一样,需要花费大量的心力和体力。而且,每个家庭老年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有些老年人固执已见,有些老年人爱唠叨,有些老年人智力已经退化,有些老年人长期卧床。家人应该如何照顾老年人,才能陪伴他们有尊严、温暖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呢?
一、不勉强,包括介护者和被介护者这双方。
对于老人在身体及精神等能力方面,不能强求。应尽力接受被照顾老人心智能力低下,身体与精神能力下降的事实。正视老人身体动作上的困难,如:如厕、洗浴难,甚至床上翻身都有困难;正视老年认知能力的下降,接受老人判断、理解能力下降,与新事物脱节的现象。
二、不辩争,家庭不是说理的地方。
两代人有着不同的经历和经验,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习性。有时就是在细节上,如穿衣,饮食,开窗,购物习惯等一些小事上,往往也是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中国式传统观念中,“尊孝敬从”等观念,如果夹杂在事物判断上,问题就不是问题本身了。事物本身不一定有多重要,夹杂着情绪化的抵触才是症结。
观念及认识有分歧,不能统一时,包容和不辩争,放置一下是很重要的。
照护老年人,还可能会发生以下类似情况。刚刚吃完饭,老人会问,“什么时候吃饭呀?”,“我还没有吃呀!”,“我的钱包不见了,被偷了”,“我要回家!”,等等。这时的对应往往不应是指责,解释和辩解,更不是以理据争。这时,可以拿出一点小点心,让老人吃一点;平时准备一个类似的钱包,告诉他找到了;领到外面走一走,告诉他谁谁回来接他,今天晚了就住在这吧等等。
人衰老的一个特征是:对时间、场所、人物、情景、新旧记忆产生混同,甚至是夹杂无关的幻觉和妄想在里边。多数情况是正常反应的,守护即可。只有在打人毁物、狂躁不眠等重症时才考虑药物治疗。
有时,老人照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建议加强与发生类似情况的家庭进行交流,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同一老人的不同照护者之间也要多交流,共同参与是家庭介护健康持续的关键。
三、不替代,主要是指不要介护过度。
生活的主体是老人,生活方式,生活内容等应尽可能遵从本人基本愿望。 介护是不是代替,不是越俎代庖。包括以下内容要特别注意:
1.无微不至的关怀,尤其是大包大揽,是错误的。能下地的行走的,却在床边侍候;因为怕老人摔到,于是提前坐上轮椅等。取代了老人的身体活动,等于剥夺了老人使用和维持肢体能力的机会,只能加重衰老。这不是孝。我们应提倡理性和科学介护。
2.介护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剥夺老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饮食、起居、日常活动等尽可能尊重老人的意愿,将生活主动权归还老人,不应该让老人按照子女意愿和生活节奏生活。家长式、权威式的长女;动嘴不动手、要求多贡献少、性格暴躁的小女儿等,在医院和家庭里都很常见。
3.介护要根据老人的身体能力,按介护阶段因时制宜。从环境生活(如购物、陪护外出等)的辅助,到居家生活的帮助(卫生清扫、洗涮以及四季衣物的更换与整理等),到身体介护(如洗澡、如厕、饮食介护等)。应尽最大程度发挥本人的意愿和能力,尽最大可能的维持和延长其本人的身体能力。所有事情,尽可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本人的能力,以本人活动为主体。
四、不气馁,是指坚持不懈。
养老介护不同于养儿育女。时间长,老人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再加上家族间过去的感情和记忆的参杂,往往使介护看不到尽头和希望。
介护负担逐渐加重,经济和体力渐渐吃力,难以支撑。气馁、妥协、逃避、怨言等出现其实很正常。尤其是在两代人关系曾经不佳的家庭中很普遍,剪不断理还乱。
漫长无期的介护,特别是有认知症老人的家庭,会使整个家庭疲惫不堪,甚至有崩溃之感。除了心理上的坚持外,重要的是科学理解和采取科学的介护方法。
介护要有家庭分担,家庭成员的介护可以有主次和协同,不能都推给一个人。
每个人都会老去,子女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介护者最终也会成为被介护者,想象自己介护的人就是明天的自己,这样会容易理解一些。粗暴对待和虐待老人,将来是一定会感到悔恨和遗憾的。道德伦理上的说教,帮助意义不大。
五、不情绪化,对家人的介护可以说是亦难亦易。
“易”是因为相互熟知,知道其所想所爱,照顾起来容易。“难”又是因为距离太近,感情有过去的纠葛,甚至是爱恨交织。每个家庭都有一本帐,都是一部家族史,对介护者采取的态度都是过去的延长。
障碍和衰老引起老人的生活能力低下,导致老人对事物处理判断能力低下。加上两代人之间过去的复杂情感叠加在一起,使介护就不是纯介护的事了。
要知道,家庭内的介护,既没有金钱上的报酬,也很少有情感上的成就感,心灵上也往往得不到回报,还经常是看不到终结。
认知能力或行为上有问题的老人,经常每天重复问同一问题;有的老人行为上有秽癖(如不修边幅,不洗澡,抓吃食物甚至是抓涂粪便等);有的老人反复徘徊,经常外出走失;还有些老人患有老年性精神障碍,不分亲疏,谩骂他人,打人毁物等。
面对这些时,家人的心情会很复杂。往往不愿意让他人知道,既找不到合适的人帮忙,又无处诉说。体力、精力、心理、经济压力很大,往往感到精疲力竭。
因此,在介护过程中经常出现有情绪烦躁,发怒,甚至发生暴力和老人虐待。
此时就需要有理智,要有克制。需要对各种“异常”要作为一个病状来理解,要有全家的参与,要有医疗和专业介护的介入,要有同类家庭间的交流和沟通。作为一个病症来理解,就容易控制情绪;这时是考验理智和智慧的时候。
赛序波最后提醒,介护老人要不情绪化、不冲动、不抱怨、不暴言暴行,你介护和帮助的人很可能就是明天的自己。你介护的老人就是一面镜子,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以上的“几个不”,是所有参与介护人员的大原则。
本文来自搜狐健康
上一篇:感恩母爱 饮水思源
最新评论
点击刷新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