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一个名为《真正的养老,是从失能开始的》的短片在网络上热传。短片通过无数个剪切而成的蒙太奇片段,切实反映了失能老人的生活状态。透过女旁白娓娓道来的讲述,看着一位老人从生活自理开始,一点点丧失自己的身体机能,最终不得不瘫倒在床,任人摆布。场面虽然舒缓,却令人无比揪心。
短片很简单,却把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了世人面前:大多数人认为,只要退了休,养老生活就开始了。彼时的老年人身体机能尚未退化,不仅可以自理,还存在着继续为自己积攒养老金的能力。所以,外界宣传的“拖垮全家”的养老困局根本不存在。然而,这个短片的出现,已经将这样的“乐观认知”敲得粉碎。对于养老,人们的惯常认知被彻底颠覆:原来失能,才是“养老”的真正起点,由此引出的养老困局,其实一直存在。
“失能老人”是最近几年才活跃起来的一种概念,其学术定义为“年龄超过60岁,且身体完全或部分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口”。按照国际上的标准,判断一个老年人是否属于“失能老人”主要是通过“吃饭、穿衣、就寝、如厕、沐浴和室内行走”六个维度的轻重状态来实现的。按照其运动状态的标准可被分为“轻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等多个等级。
然而,当下社会中的失能老人,不管其属于怎样的失能等级。其面对的生活境况和心理状态都令人担忧,而所谓的“养老困局”,大多也有着相应的现实表现:
首先,由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离散型家庭的普遍化存在。大多数老人在失能以前就已经处于独居或老两口相伴而居的情况,子女由于现实的主客观原因,难以投入足够的时间加以照顾。所以当老人开始逐渐失能,生活所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时,常常无法得到子女及时的陪护和帮助。更严重的是,这种子女赡养责任的缺位,还催化出老人在心理方面的一系列严重问题(例如孤独自闭,易怒,情绪不稳定等),加剧了失能老人出现意外乃至危及生命的风险;
其次,尽管由于老龄化大环境的催化,我国的专业化养老机构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在软硬件配备以及护理人员数量和素质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缺口,加之社会对于“机构养老”尚存疑虑。让不少失能老人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专业人员的照顾与陪护,一部分失能老人即使住进了养老机构,也会因为陪护人员的自身能力和素质问题而遭受折磨和痛苦;
此外,虽然“全社会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大氛围已经形成。但对于“失能老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所拥有的社会认知还十分有限。如此一来,社保、医疗、金融、人力等多个与老年人生活相关的行业和管理机构并没有专门针对失能老人的相关政策与措施。究其结果,自然是这些老人在面临逐渐失能的窘境时,所能得到的帮助往往处于与其他非失能老人一刀切的水平。“专款扶持”,“专人处理”这样的“待遇”根本无从谈起。
上述状态之所以会出现,究其原因还是和老龄化速度过快,多方面的现实有关:
首先,20世纪末提出的人口控制政策虽然很大程度地缓解了彼时的粮食危机和社会矛盾,却也造就了如今普遍的“4-2-1”或者“4-2-2”家庭的局面,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提升和“打破铁饭碗”的职场规则,让80后和90承受着“家庭vs职场”和“上有老下有小”双重压力的折磨。而最近几年经济形势的整体下行,又让大部分工薪家庭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所以,同时面对失能的父母和“吞金兽”一般的孩子,80后和90后常常会有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而为了让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过得更好,80后和90后年轻人不得不用“996”来换取更多的薪水,即使知道父母正在失能,但高度竞争的职场也让他们不得不选择了无奈的“无视”;
其次,因为一些主客观的原因,现在的大多数人对于“机构养老”依然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心理。而一部分的养老机构服务人员也会因为社会上的眼光而自卑,对工作本身以及自身的职业素质提升不以为意,这也造成了家属和机构之间互不信任的恶性循环。当这样的恶心循环作用到失能老人自身身上以后,就演变成了“家人不愿送其入院”和“失能老人在养老院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无奈境况。有解决的办法却不愿意走,家庭所要承受的压力知会越来越大。
此外,在“老龄化趋势加速”以及“社会上对失能老人普遍认识不足”两大趋势的联合催化下,现有的国家社保体系和各个保险性金融资本面对现实冲击已经感到力不从心。目前,普遍性养老资金缺口都已经超过十万亿,专门针对“失能老人”的补助资金自然无从实现。再加上部分无良企业在对待“失能退休员工”时,出于利益考虑无视其需求。以至于让失能老人在晚年根本得不到足够的保障。这也客观上加剧了“养老困局”的存在。
所以,“安逸和舒适”并非老年生活的全部,“真正的养老困局”是从老人失能开始的。对于养老,现实的确严峻,却并非没有“破局之道”。而打破这一“困局”的“钥匙”,还是在于加深全社会对于“失能老人”这一群体的认识,让失能老人真正能够成为社会各界在共同推进养老事业过程中重点关心的群体。具体而言,无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子女尽量常回家看看,真正尽到赡养的义务和责任,让失能老人不再孤独和无助自然是首要环节。而企事业单位也需要从制度上给予失能老人子女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并从经济上帮助他们尽到相应的责任;让他们不需要“职场vs家庭”这样的纠结。
其次,养老机构自身要提升软硬件配置水平,针对失能老人特点加上针对性的服务。对于机构内的护理人员,需要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和自豪感。而民政部门和有意支持的企业也要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这些养老机构足够的支持。
第三,全社会要在“尊老爱老”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关爱照顾失能老人”的专属氛围,让家庭,企业,机构等多方面的人更多的了解失能老人,帮助失能老人。从经济,社会保障体制,专业陪护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这才是解开“失能养老困局”尴尬局面的真正动力。
最新评论
点击刷新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