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银行,大家总是带着信任的态度:辛劳工作挣来的钱,日常开销也用不了多少,多出来的零零星星存进银行,积少成多,关键时刻可以用来办大事,即使就把钱放在那,通过利息让钱更多一点也是挺不错的选择。
但是,最近几年,银行的某些做派却令不少人感到心寒,甚至开始怀疑“存钱进银行”的选择是否“合算”。虽然持续了近两年疫情,让很多人终于明白了“血汗钱”的重要性。虽然银行业者不断强调着储蓄业务的好处,但坊间对银行给出的信任分着实越来越低。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就在前不久,山西清徐的丁女士以及一位家住辽宁铁岭的老人家,就用自己的切身遭遇,又给银行来了两记响亮的“巴掌”。
事件一:
山西清徐的丁女士和当地农商银行的经理王某之间存在一定的姑侄关系,2017年,王某利用自己的经理身份找到丁女士,以“完成理财任务”的理由让其先后在该行存入了500余万元的定期存款,同时还要走了丁女士的存款单和个人身份证。十多天后,丁女士才发现,王某将自己的全部1200万元存款全部转移到了自己父亲的名下。
虽然经过追查,王某最终以诈骗罪被判处了,但丁女士却认为银行必须为自身在管理上面的严重疏漏负主要责任。面对丁女士的指控,银行却表示:问题出在丁女士自身防范心理缺失,没必要为此担责。近日,法院在对本案进行审理后给出了“银行责任:丁女士责任=2:8”的一审判决。对此结果,丁女士表示不服,还会继续上诉。
事件二:
前几天,辽宁铁岭的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银行支取1500元现金时遇上了烦心事:柜台前的人很少,柜员却给出了“2万元以下请去ATM机取款”的指示,还说“这是银行的规定”;
当老人排了很久的队,终于站在ATM机前,希望有人能帮他取钱时。ATM管理员又告诉老人“存折里的零钱,还是在柜台上取”。一来二回的折腾,老人家不仅一分钱都没取到,还受了一肚子的气。
列位看官,通过山西丁女士和辽宁这位七旬老人的遭遇,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两家银行在面对老人的诉求时,是不是太过于“霸道”了点?
我们很不愿意听到肯定的答案,但现实是:这种自带“霸气”,粗暴对待老年人需求的态度,确实已经在我们身边的银行里已经“蔚然成风”。
诚然,老年人因为自身年龄的缘故,可能并不了解当下的储蓄模式,对诸如ATM的使用技巧也没那么熟练。至于防骗反诈的技能,他们更不如年轻人掌握得多,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应该被区别对待。
尽管如此,作为面向大众的窗口机构,不少银行却在日常服务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透出一股“歧视老年人”的“势利眼”思维:
老年人在柜台用存折取钱,柜员对他们爱答不理,只知道一个劲地说“没有卡办不了”或者“数额太小了,自己去ATM处理”;
老年人用不来ATM机,管理者非但不愿意给予帮助,反而嘟囔着“老土,ATM都不会用”这样明显带有侮辱性质的话。
至于在老年人遇到疑难问题,或者遭受损失的时候,银行更是化身“足球健将”一通推诿:“我不知道怎么回事,规定是这样的。不是我的责任,跟我没关系,你去找别人处理吧……”
不说其他,笔者自己在银行办事的时候就看到不少这样的“黑镜头”。看着这些老年人被无情对待后失落的表情,真的不禁为他们感到心酸。
不想在这里说“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彼此之间需要一点共情”之类的鸡汤套话。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万事通”,谁都有知识的盲区和需要帮助的难处,在储蓄和存款方面也是一样。别人不懂的地方恰是你的专业,伸出援手多帮一把,怎么了?!
自从支付宝、微信等平台的金融业务一发布,很多年轻人的钱都开始存在这两个平台上了,原因是什么?方便!而行不了这些方便的,还是中老年人。银行一面在不停地抱怨网络平台的金融业务动了他们的蛋糕,却没想过,怎样用服务和专业留住他们仅存的客户。
银行工作人员虽然有一定的金融行使权,其本质依然是对外服务的窗口行业工作者。老年人愿意到银行里存款,代表着他对银行抱有信任。按照常理,所谓“平等相待”,银行的工作人员在面对老年人时,就不应该有“歧视和偏见”这样的态度存在。
退一万步说,“客户是上帝”这样让我们耳生老茧的常谈也不允许他们这样做。银行尽管有国家资金的支撑,但他终究是要为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服务。因此,银行没有理由,也不应该对着老百姓“摆谱”!
“天天摸钱”不是“势利眼”的“合理根据”,“坐拥亿万”也不代表可以“鼻孔朝天”!“改变管理模式,调整经营思维”这样的“专业术语”在这里不想多提,各位银行“大爷”们,擦干抹净了,你们几位也都是有父母的“打工人”,谁也不比谁好多少!还请各位,面对老年人时,态度好一点,能够服务周到。毕竟,多点微笑和耐心死不了人。
最新评论
点击刷新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