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孝行天下网!访客量:21019716

会员注册

账号登陆验证码登录
没有孝行天下网账号,立即注册
记住密码 (非本人电脑请勿勾选)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中国式孝心”:在离别中守望亲情

编辑:孝行天下编辑部 2017-09-06 10:57浏览:658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成为“都市人”,但是他们的父母和孩子大多仍坚持守在他们那片“乡土中国”。只有每到春节,身在异乡的儿女才能回到家乡同父母家人团圆。然而,正是这种“都市儿女”和“乡土父母”的久别重逢演绎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式孝心”,而短短的几天欢聚却又不得不踏上再次离乡的路程。“返乡—离乡”模式构成了中国式大迁徙,其背后蕴含着“中国式孝心”的拼搏与无奈。“舍不得爸妈,但还是要走”,这样的辛酸你也有吗?

“离家的脚步越来越近,心里不由得一阵怅然。父母的衰老和孤独,让远行的脚步无法义无反顾。”马丽在微博中写道。

正月初四,春节长假即将结束,马丽准备从家乡陕西返回外省工作地。一大早爸爸妈妈就起床帮忙收拾东西,走到门口,妈妈远远地跑过来拥抱,还没说话就泣不成声。马丽不敢再回头,强忍着眼泪上了车。

马丽只是当下中国许多离家游子的一个缩影。春节前,他们不畏劳累囧途,踏入返乡大军;7天假期即将结束,他们又得告别父母,重新踏上征途。这独特的“返乡——离乡”模式构成了中国式大迁徙,其背后蕴含着“中国式孝心”的拼搏与无奈。

30岁的陈涛在兰州一所大学任教。他从一个小山村走出,在北京读完研究生后又前往美国做访问学者,多年的漂泊生活让他心里极度疲惫。一边是日夜追寻的梦想,一边是难以割舍的亲情。

“这些年最放不下的,还是家。大年初四,舍不得爸妈,但还是‘离家出走’,不是在追梦的路上,而是疲惫的灵魂已经流浪的越来越远了。”陈涛在自己微信中写道。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年轻人离开家乡成为“都市人”,但是他们的父母大多仍坚守在“乡土中国”。每到春节,这种“都市”儿女和“乡土”父母的重逢造成了独特的“中国式孝心”:在离别中守望亲情。

中国有句古话说“父母在,不远游”,许多都市男女常常引用这句话表达对父母的愧疚之情。家在河南的陆伟,大学毕业后在广西南宁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他今年春节没能回家。

“外婆去年底刚刚去世,我没能见到她最后一面。除夕夜,我给老婆讲儿童时代的过年经历,讲到父母每次大年初二到外婆家的情景,不禁泪流满面。”陆伟说。

陆伟告诉记者,“80后”实际上是漂泊的一代。“初中和高中都住校,大学4年在外省,毕业后独自在异乡打拼。算下来,自从12岁读初一开始,我们就很少有时间陪伴父母了。”

有这种感触的人并不少,最近一篇微博引起网友共鸣。这篇微博说:“假如你父母60岁,中国人均寿命72岁。如果你父母能活到80岁,你还能陪他们20年。如果你每年回家一次,每次陪父母6天,每天陪父母11小时,每年你能陪他们66小时。20年×66小时/年=1320小时,1320小时/24小时/天=55天!请珍惜和父母的每一天。”

“也许正是这种拼搏和对理想的追寻,构成了中国社会向上的动力,无法坚守的亲情和陪伴,可能是社会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和古人相比,‘陪伴’二字更适合诠释春节对我们这代人的意义。”陆伟说。(来源:中国新闻网)

各方观点:

成长是什么?

是父母看着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

一句“父母在,不远游”,看似做为孝亲的善意提醒,却让子女心有挂碍,唯恐“子欲养而亲不待”成真,以至于无时无刻不卷在一种莫名的梦魇中。

临行前一晚,爸妈很早起来为我们准备要带走的东西,把准备好的腊肉、香肠、水果等各种好吃的往包里塞,生怕离开了家我们就再也吃不到。虽没有太多的话语,只是一句“好好的”就足以让我一边偷偷抹上泪水,是舍不得。为了怕他们难过,我坚持不让他们送,一个人踏上了回城的车。车子渐行渐远,忍不住回头,却看到一个熟悉的背影映入眼睑,直至心底,那是父亲的背影。那一刻,眼泪再也躲不住也藏不住。

时间在不停地流走,我们在一日一日的成长;而他们却在一日一日慢慢变老。记得上学时,每次离开家去学校,母亲总是在屋门口的那颗大树下目送着我,直至看不见人影才回到家忙活。到后来念中学了,开始在学校寄宿,每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去又离开,就像如今一样,而母亲却始终如初那样看着我逐渐成长的背影,慢慢变老。这总让我不免想起小时候学过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正如文中作者父亲的背影那样,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心里,仿佛那个让作者无法释怀的背影一样,侵蚀着每一个游子的心。

古人云:“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子女无论走到哪,走的多远,都走不出母爱的牵扯,这份牵念连着母亲的心和肉。母亲就是子女心中的根,这个根犹如长长的线,牵扯着,缠绕着远方的子女。

中国式父母讲求的是“你好了,我就好了。”而随着时代变迁,观念更替,父母更希望给孩子灌输另一种观念“我好了,你就好了。”告诉他:“你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被父母绑缚的孩子如何能走得畅快淋漓?”也许,随着老去的年龄与身躯,想法还会变,当病痛来袭,会更希望身边有子女陪伴,但是,人活一世,并不圆满。为人父母,既然讲付出,那就请珍重自己。有属于自己的生活重心,体现自我价值的精神生活,就不会早晚盯牢儿女,唠叨着他们赶快结婚生孙子以填补晚年生活,却往往制造了“隔代教养”诸多后遗症。要不就日日巴望着孩子回家省亲,能做的就是搞些吃喝饮食,孩子走后又留下二老相对无言、各自心酸。这有什么意义呢?(本刊编辑)

亲情关系难以轻松

“中国式孝心”何去何从?

现代社会中整个亲情关系难以轻松,总是在无奈、辛酸、心疼、负疚、讨好,还要照顾别人情绪里的小心翼翼,一旦对方的表现或反应不如所望,爱恨情仇、创伤愤怒就会接踵而来,这不正是我们平常总能看到的家庭矛盾冲突的导火索吗?

中国人认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传承于古时的农业社会,那时候社会分工少,更讲求家族式发展。而随着时代变迁,这句话的后半句“游必有方”就更显现出来,远离父母,离别家乡,必定有原因和道理。放在当下,就是快速发展的社会行业分工精细且交叉发展,造成的人员流动趋势不可避免。但是,又远远没有达到可以将父母安排在身边,一边工作一边供养的程度。这需要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配合,最重要的是社会福利或者说人口红利,远不及人们的预期。因此,我们才习惯了用煽情掩来饰经济现状的落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老龄化的形式更加严峻。据目前最新的人口数据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7%根据联合国人口统计划分方法,只要超过10%即进入老龄化人口社会。最直接的后果是劳动力人口要供养的老龄化人口压力徒增,再加上社会相关制度跟进的滞后,让中国式孝心越来越力不从心。

以前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而如今养孩子像养特种兵一样,从小就武装到各个细节,参与各种培训班,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持续实施,让中国式子女的性别教育没有了。过去家里孩子多,通常是大的男孩子带着小的男孩子养,大的女孩子带着小的女孩子养,而如今养出来的更多是宅男宅女,性别表现却越来越模糊,男孩子没了阳刚,女孩子没了婉约,全像是流水线上出来的模子,个性与素养愈发地成了稀缺的品质。缺乏独立性与自信的一代少年,如何让他们少年强,则国强?(佚名)

中国式孝心呼唤制度良心、

“中国式孝心”的确是当前中国一道独特的景观,面对这种景观,孩子无奈,父母无奈,这是中国特定的国情造成的,也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虽是必然,但我们不能安然。

虽有特定国情,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并让“中国式孝心”更温暖。笔者认为,“中国式孝心”呼唤的其实就是“制度良心”。所谓“制度良心”就是我们应该从制度层面设计出让公民的孝心得到寄托的平台,让父母的亲情得到抚慰的渠道,让普通百姓的情怀得到抒发的舞台。

年轻人四处为家闯天下,这应该是年轻人应有的情怀,毕竟一个人要找到适应自己的地方,一个地方要找到适应自己的人才,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我们的制度需要对这种必然现象造成的无奈和遗憾进行弥补,从而让公民能够更幸福地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去实现个人的价值、社会的追求。

其实,这样的制度良心设计我们过去是有的,比如历史的上月假制度等;比如现代的探亲假等;我们的一些企业也在悄然去做,比如孝心工资等。现在的关键是,我们需要进行规范,进行监督,让这些制度真正地落实起来。(据法制晚报)

结语:

不要以为你现在年轻力壮,我们的父母也曾年轻过,你也会有老去的那一天。中国式孝心固然有待改善,而善待老人孝敬父母却是人心德行,渊兮似万物之所宗。


我有话说

当前为游客,登录后评论可获得积分

最新评论

点击刷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