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
微博
Qzone
微信
今天我们报道的优秀青年是来自成都晚霞·心慈苑认知照护中心伍泽兰。
本期报道嘉宾
伍泽兰
伍泽兰,今年22岁,跟我们前期报道的《理解和关爱,一个都不能少—成都晚霞·心慈苑认知照护中心何佩燕》里的主人公何佩燕是同事,是晚霞·心慈苑认知照护中心,一名白衣天使。
1
伍泽兰平时的工作职责是为所有的老人检查生命体征,带老人出去做运动,晒太阳等。她告诉孝行天下融媒体中心(ID:xxtxzz2013),她还没有到养老机构上班的时候,她对养老机构护理工作的理解是和医院里的一样,认为就是为老人打针、输液、喂药。而当她加入成都晚霞·心慈苑认知照护中心以后,才发现这里和医院完全不一样。
本来老人的护理工作一般都是由护工负责,不过有时候看见护工忙不过来的时候,她也会去主动帮忙。这里入住的认知症老人性格不一,有安静的、脾气暴躁的、有一直不停重复做一件事情的……各种这些她都帮着护工一起护理过。
2
张婆婆刚入院的时候,脾气非常暴躁,有时候还会有动手打人的倾向。最开始用了各种方法与张婆婆交流,效果都不是很好,后来打听到张婆婆以前对佛学比较感兴趣。伍泽兰就自己去网上查资料,购买一些相关的书籍,每次婆婆脾气暴躁的时候,就与张婆婆交流她感兴趣的话题。
慢慢的,张婆婆被伍泽兰聊天的话题吸引了,心情也平静下来。逢人便说,最喜欢跟伍泽兰聊天了,要是半天没见到她,还到处去找她。现在张婆婆的暴躁脾气没有了,心情也好了很多,很少再发脾气。
3
每天白天在认知照护中心照顾老人,那晚上下班休息的时候都有什么业余爱好呢?当我们问伍泽兰的时候,她说,我们上班的时候基本都是以院为家,晚上有时候并不比白天轻松。朱婆婆刚入住进来的时候,每天都要吵着回家,她就带着朱婆婆在院里逛。心慈苑的花园里有一些“公交站牌”,这是专门为这类老人设置的。要回家的朱婆婆在伍泽兰的引导下,静静的坐在“公交站牌”下的凳子上,等待“公交车”来了,送她回家。
就这样,有时候朱婆婆坐久了,自己也累了,就自己要求要回去休息了;有时候坐着坐着,老人又忘记了自己坐在这里干嘛,也忘了要回家的事情,跟着伍泽兰参加其他活动去了;有时候她要坐到天黑,等公交车“收班”了,这才准备回房间睡觉。每一次伍泽兰和同事们都会耐心得陪着她。
朱婆婆的情况白天还好,晚上就有点让人吃不消了,刚开始朱婆婆不只是白天吵着要回家,晚上也要闹,为了怕朱婆婆摔跤,伍泽兰晚上值班得通晚在朱婆婆房间的床边坐着陪她。朱婆婆就像小孩子一样,半夜吵着回家,喊得口干舌燥,伍泽兰就要喂朱婆婆一点水,然后再哄这她睡觉。可她睡不了多久又要醒,最开始吵着回家,就这样周而复始到天亮。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个多月,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伍泽兰和同事们就像对小宝宝一样哄着她,朱婆婆对于环境熟悉了,晚上再也没闹了,到现在,连白天也没有吵着要回家了,这让伍泽兰很开心!
4
心慈苑入住老人的时间并不长,她到心慈苑上班的时间也不长,可她却十分认同“心慈苑”对于认知症老人照护的理念“生命都是独一无二、圆满灵性的,所以我们不否定、不指责、不强迫,就是尊重、理解、赞美、同理心”。拿上面说的为什么说要等公交车来呢?这是因为成都晚霞·心慈苑认知照护中心在修建之初,就非常注意适老化的细节处理。在整个设计中,首先就设计了设置了园艺区,使用防腐木花箱做的箱体自留地,主要考虑到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以前都是当过知青,有上山下乡的经历,对土地有一种天然的热爱和亲近感,他们对土地是很有感情的,骨子的烙印是无法磨灭的。以此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某种记忆。
最后还邀请成都一家专门针对“爱心护理工程”为老服务机构进行文化包装及设计的文化传播公司根据认知症老人的特点进行了文化设计与包装,一幅经典的四川情结“嘉阳小火车”的壁画,让老人瞬间被吸引,似乎身在一片油菜花地里,坐上火车,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在小花园中,心慈苑设置了一些老式的公交站牌,“盐市口”“洗面桥”“骡马寺”、“衣冠庙”,这些成都人都耳熟的地名,你在心慈苑都能找到,目的是为了让认知症老人把这里当做他的小社会,同时,也能够找到自己的家,最后把这里当家,这些看似简单的小设计,在她护理认知症老人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她也亲眼参与和见证了认知症老人在心慈苑的改变。
伍泽兰说:“看着自己一点一滴的付出,给老人生活质量、生命尊严带来的变化,我感到很有成就感。我也更坚定了在养老机构做好一位护士的发展方向”。
图文编辑:罗连斌
责任编辑:黄天意
美术编辑:覃小秋
校准:黄银燕
最新评论
点击刷新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