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孝行天下网!访客量:21018894

会员注册

账号登陆验证码登录
没有孝行天下网账号,立即注册
记住密码 (非本人电脑请勿勾选)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医养结合如何发展?北大医学部提出7大问题6点建议!

来源:合众佑泽养老咨询 编辑:孝行天下编辑部 2019-02-14 17:59浏览:765

微信图片_20190214175817.jpg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老龄社会概念: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为老龄社会(发达国家为65岁人口)。截止到2017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高达17.3%,65岁以上人口达1.58亿,逐渐向深度老龄社会发展。

目前2.41亿60岁以上人口中,1.5亿人患有慢性疾病,4000万老人失能半失能(其中完全失能老人1000万人);1200万失智老人(阿尔茨海默症)。预计到2030年,1962年到1970年第二个人口高峰出生的1.57亿人进入老年,十二年后的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4亿人口。快速而又迅猛增加的老年人口,使得正在发展转型的中国,老年抚养负担沉重的态势不可避免。

据统计,在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消费占比中,70%以上是医疗服务的消费,因此,医养结合在未来超高龄社会(将会持续到本世纪末)中的发展研究迫在眉睫。

“医养结合”是指60岁以上人口在未来生命过程中,尤其是终老阶段的医护、养老服务的结合,暨“在提供传统养老模式所包含的养老服务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医疗和康复服务,实现了传统养老服务与现代医疗服务的结合。

根据民政部系统的统计数据,截止到 2017 年 10 月,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达到 2.8 万多家,养老床位近 700 万张。根据卫健委系统的统计数据,2018 年 3 月,国家卫计委公布的医养结合机全国 5814 家,床位数 121.38 万张。


医养结合目前存在的7大问题


概念问题:最近几年国家各个部委先后出台关于医养结合的文件非常之多,各个部门都是站在自己分管的角度出台文件,从这些发文中,没有明确区分养老中的医养结合刚需和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医养结合相关产业、企业等。

标准问题:总结提炼目前已经运行的不同养老模式,分地区、分层次的研究并制定医养结合的框架标准。从现实情况看,医养结合是无法统一标准的,因为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城镇之间、城市之间经济和人文思维的差异都是巨大的,不能用一个尺度来统一标准,不同生活背景和不同文化程度的老人,对于养老的感受也完全不同。因此,制定标准的基础是依据以“老人为本”的原则,出台一个大的标准框架,在此之下,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标准。

完整的保障体系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将持续到本世纪末,那么老龄社会的保障体系需要国家从制度层面上制定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政策保障(医保、社保、人力资源等等)。社会治理结构中的各个环节,要考虑到老龄社会的发展,在这个方面是可以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并借鉴国外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比如日本)。

从业人员专业能力问题:医养结合从业人员严重不足,与快速增长的老龄化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从目前老龄人口数量和目前医养结合的事业需求看,缺口巨大。具有专业培养和职业素养的人员严重匮乏,现有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停留在以往家政和医院护工的层面上,家庭护理员的培训和上岗门槛偏低,人力资源不足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客观评价问题:建立一个第三方从接受服务的角度来客观的检查监督体系。从政府和机构角度的检查评估多,这样的检查监督也需要,再有一个第三方客观的检查评估体系,效果会更加人性。

另外,从整合现有资源的角度看,医养结合发展的趋势重新建和规划,轻资源整合和现有养老机构内设医护服务的提高。尤其是两个机构之间的绿色通道问题,停留在纸面上的协议,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还有,医养结合的发展各地不平衡,很多地区还是处于产业转型和发展经济的阶段,因此医养结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多,规划新建成为当下热衷的话题。医养结合的发展要实事求是,不能只从政绩上考评,实质是民生问题,是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要面对的老龄化的问题。


医养结合未来探索的6大方向


1、对未来老龄人口详细分析(包括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

老龄化变动趋势可以确定的是: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规模持续上升,且数量基本可测。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中,特别是在照料、医疗等方面都是可以预测的。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变化受到生活方式和卫生服务体系的影响。

教育程度:老年人教育水平偏低的情况正在转变,分布上逐步向城镇聚集,人均预期寿命在增长,老年人数量在持续增加,整体正在变的更老;家庭规模缩小,对社会化服务的依赖日渐增多。

经济收入:经济状况逐步改善,消费支出正在变的日益多元,医疗护理类成为一项重要的消费内容(老年人对医护专业服务的需求逐渐成为刚需)。特别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在收入上平均低于全人群平均水平,但是消费支出上,老年人高于全人群平均水平(其中医护费用为最为主要)

2、对未来老龄人口中的慢病分析研究

进一步细化对不同老年群体的特征分析和研究以及老年疾病情况研究,综合分析经济社会人口健康领域的趋势性变化。细化对老年健康预期寿命问题的研究(考虑到疾病压缩、扩张模式下的健康预期寿命的变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如日本等)健康问题已经成为老年人面临的突出问题,而且日趋严峻;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生率高(但是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肿瘤问题也在快速增长,而且很多老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失能、半失能以及失智老年人规模迅速攀升;老年营养问题也值得高度关注等。(有一个统计数据:60岁以上人口高血压占到52.6%,糖尿病占到19.6%。2012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治疗服务费用为6390.7亿元,占全国卫生费用总量的79.7%。)

3、建立完整的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的保障体系

希望能够在五到十年内,从社会治理结构的角度完善并出台完整的老龄人口的服务体系,根据预测的老龄人口增长以及疾病增长的情况,这套完整的体系包含从65岁开始的老人在每一个阶段发生的需要医养结合服务的保障内容(医保、社保、商业保险、长期照护险以及个人支付等)

4、完善和建立老龄事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体系

民政和卫健委联合组成专家小组或是委员会,研究并制定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培训大纲,教育部和人社部制定对未来医养结合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及相应的待遇。对于医养结合从业人员的培训要形成常态化,每年定期的培训。除了近两年加大对目前从业人员加大培训的力度,医养结合从业人员需要一定的资质。未来入户进行养老照顾和医护照护的从业人员,这个群体的管理需要向专业和职业方向转变,因此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要结合起来。根据人口发展变化的数量,梳理现有从事养老服务的职业学校和卫生学校等大中专院校,调整课程内容和专业设置以及招生人数,由教育部牵头,民政、卫计委以及长期从事养老和老年医护等方面的专家协商。

5、根据人口老龄变化及经济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布局医养结合机构

梳理目前民政系统公布的2万多家医养结合机构和现有养老机构的实际入住情况和空置率,统计现有的老年公寓、老年社区(新建的)的实际入住和空置率。目前相当数量的城市老龄人有自己的住房而且也都给自己的子女买了住房,未来医养结合的困境不在于新建而在于整合资源,需要提升现有养老机构内部医护能力和对接临近的医疗机构,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梳理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具备承担医养结合能力的数量,卫计委系统公布的二级以下医疗机构有18964个(2016年的统计数字,不包含二级医院),这些已经具备医疗资质的机构要提升老年医学和老年护理的专业能力,并对周边的养老机构、社区有效对接,形成医养结合养老的辐射服务功能。

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合理科学的规划医养结合机构,谨慎新建和盲目扩建。

6、开展宣传教育,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生命

生老病亡是一个自然规律,经济发展和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对生命的科学的认识也需要提高。正确宣传未来的老龄社会,教育社会不同年龄的群体,要从科学的角度看待生命,对衰老病死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参考国外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情况)。简而言之,医养结合实际上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一起为老龄化社会服务的平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完善和创建符合实际的新的养老生活模式。因此传统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还要有许多新的探索。


我有话说

当前为游客,登录后评论可获得积分

最新评论

点击刷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