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孝行天下网!访客量:21020520

会员注册

账号登陆验证码登录
没有孝行天下网账号,立即注册
记住密码 (非本人电脑请勿勾选)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近百位两会代表为养老谋发展(汇编)—6—

来源:康养界 中国养老网 编辑:孝行天下编辑部 2019-03-19 16:40浏览:885

微信图片_20190319162406.jpg

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党支部书记祝雪兰代表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于2009年实施,该制度实施时,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直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这一政策对广大农村老年人同样适用,为他们提供了基本的晚年保障。多年以来,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在逐年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根据《关于提高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通知》,目前符合条件的广西农村老年人每人每月可领取最低116元养老金。

  但在日常工作中,祝雪兰代表发现,不用缴费可直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农村老年人生活条件都比较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价水平的提高,100多元的养老金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少了。她希望国家在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时,能够向不用缴费可直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农村老年人倾斜,适当提高这部分人群的养老金。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表示,关怀老年人是全社会的责任。“我认为老年人应该分级养老,例如70岁到80岁的老年人,应该多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既可以缓解社会压力,也可以老有所为。但对于80到90岁的老年人,就应该保护好使其少得病。别摔倒,别感冒,医养结合。9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一定要关护好,尽量避免重病、大病,有病及时治疗。分层次、分级来管理,这样更好。”


住川全国政协委员何延政

  以建设老年病医院为抓手,推进老龄卫生健康事业加快发展。

  我建议加快建设老年病医院,构建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的卫生健康直接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完整性、连续性的健康服务,当然也鼓励社会资本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三桥派出所社区二中队副中队长兼金刚里社区民警杨蓉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老年人口的增长,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总量不足、设施落后问题不断突出,日益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特别是在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过程中,存在已建成小区配套养老公共服务设施移交难的问题。”杨蓉强调。

  为此,杨蓉建议尽快出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移交制度,明确配建要求、配建程序、移交与运营管理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民政、国土、规划、建设、房管等相关部门任务和分工,加强配合和协调。

  “同时,还应发挥部门联动效应,共同做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立联合督查制度,定期对配建项目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部门在工作推进中的责任分工。”杨蓉说,按属地管理原则,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后,开发商按规定交由县(市、区)民政部门接管,由民政部门负责辖区范围内使用和维护管理,并做好动态监管工作。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志强

  建议推进养老机构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区域性养老是指充分整合养老服务资源,以养老机构为中心,建立辐射周边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李志强代表说,要科学谋划跨区域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优先将周边区域人口密度高、养老服务需求集中的养老机构纳入建设改造资助范围,提升养老机构硬件设施和服务环境。

  李志强代表建议,建立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运营、管理、服务质量评价等相关标准,加快研究区域性养老服务医疗、低保、救助、慈善等扶持政策对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区域性养老服务行业,支持具有实力的养老企业探索实施跨区域品牌化、连锁化战略,聚力打造养老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李志强代表还建议,要创新“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采用适合老年人的技术手段,使老人、亲人、养老机构、养老从业人员及医院之间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线上和线下有效整合配置资源,提供智能化、信息化的养老服务。


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康

  建议优化医疗、养老资源配置,推进医养结合,就是把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等。

  要通过财政、税收、土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转型或新设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等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直接提供养老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

  安康代表还建议依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设定相应的服务内容,确定服务地点,减轻医疗机构的压力。政府相关部门对有需求的老年人定期实施健康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服务地点和服务内容。


河南省周口市副市长张广东委员

  建议,要探索解决养老机构报销难题,尽快推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明确医保报销内容和标准,并将其纳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及范围。


中天金融集团董事长罗玉平委员

  我国老年康养产业是一片潜力巨大的蓝海。

  罗玉平委员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老年人的养老观念正在慢慢发生改变。发展康养产业要融入生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养老新鲜元素,要打造集医疗、文化、娱乐甚至是农业等多元产业的复合型康养模式。

  融合发展养老产业的过程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显现出来,贵州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等禀赋,提出建设“全国森林康养胜地(基地)”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建成全国森林康养基地100处,年服务5000万人次,产值2000亿元以上。罗玉平委员说,西部有自己的优势,但城市缺少服务普通群众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普惠保险,这就需要立足大病医疗、涉农保险,让老百姓务农、务工更有保障,远离风险。

  罗玉平委员建议,推进生态与保险、旅游、教育、文化、康养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进一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机制。推进大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亟待引进基础厚、实力强、服务优的保险企业,加快形成产业聚集,推动产生规模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南门分院院长虞梅

  在走访中发现,目前康养行业缺乏建设标准。在一些地方,开发商拿地后规划建设康养基地,但是基地是服务老人的,有一定的特殊属性,比如要提供健康保障、人文关怀、安全设施等。如果没有相关建设标准体系,各地兴建的康养基地未必能满足养老需求。

  因此她建议,国家应出台全面的康养基地建设标准体系,这个体系应将医疗、保障、看护、人文关怀、安全设施、居住环境等纳入其中,具备分层的建设标准。

  “有了这个标准体系后,可以给予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行评价,比如看护失能老人,应侧重医疗护理服务;对有严重疾病的人群,应侧重医养结合的标准;对于健康老人,应侧重居住环境与舒适度等方面的指标。”虞梅说,“有了这些不同侧重的评价体系,康养行业的发展将更加规范和科学。”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国新

  提交了《关于缩小数字鸿沟、维护老年公民公平权利的建议》(下称“《建议》”)。《建议》表示,在互联网时代,有不少人因为不会使用网络而产生被时代“抛弃”的负面情绪,进而发展成为焦虑、失落、沮丧等,有的甚至因此质疑自我价值。

  张国新指出,在我们感受互联网科技带来的便利时,部分社会群体却逐渐与时代“脱节”。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原本便利的技术反而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更多的是无奈和无助。

  受地区、地位、能力、素质等的限制,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接触范围与掌握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可能会造成甚至已经造成了新的“数字鸿沟”和机会不均,导致更大的贫富差距与阶层分化,部分社会群体更加边缘化。此外,智能技术带来诸如安全隐患等问题又往往主要集中在老年人身上。为此在渐渐步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全社会都在体验着互联网便利之际,互联网如何公平服务全体公民,值得思考。

  为此,张国新建议:

  一、从观念上重视增强对不熟悉网络群体的数字包容。要消弭数字鸿沟,政府的推动和政策的导向是最重要的推动力。政府必须在充分认识数字鸿沟本质的基础上,充分扮演“善治”的角色,努力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公平利用。要避免对不熟悉网络的群体特别是对老年人口的数字排斥,及避免基于年龄和社会阶层的数字不平等。从公益的角度来建设出一个健康平等的智慧社会。

  政府应更多地从用户需求出发,致力于改善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把更多的权力移交给民众,基于网络用户数据和访问使用习惯,更好地分析掌握民众需求,更好地响应民众需求,为公民提供加稳定可靠的政府数字服务体验。从而使得政府的数字服务更容易创建、运行成本也更加低廉。

  另外,还要进一步推进非现金支付法律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加快《中国人民银行法》《人民币管理条例》《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等修订工作,及时总结电子支付发展背景下人民币形态变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明确对“拒收人民币”等行为的处罚标准,维护好法定货币的地位。

  另一方面,要加快立法步伐,补齐支付结算领域的法律短板。我国电子支付创新发展迅速,但相应的制度和规则相对缺乏,已有的规制法律层级比较低,大部分是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快支付结算领域的立法迫在眉睫。

  二、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化社会的基础物质环境。建议通过设立专项扶持基金,依托基层现有的行政办事服务大厅、文化站、图书室等场所,提供无线互联网免费接入,在公共场所提供政府数字服务培训,加强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教育,提高农民上网的需求意愿和使用技能,培养使用习惯,推动老年人、农村人口等弱势群体使用政府数字服务。

  政府要将信息化服务成为免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将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成为未来社会的基础公共服务,这也肯定是未来信息化社会的努力方向。甚至可以考虑将网吧改造成为城乡社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并提供信息化服务能力,从而能够对社区包括对社区的老年人口提供各种数字化服务。同时,社区工作人员能帮助完成比较复杂的网络操作,降低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服务的技术障碍,网站的服务内容也能为社区居委会的老年工作提供更丰富的素材与形式。

  三、加强组织培训,构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软环境。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下,针对居家老人,以街道社区或村镇为单位,为老人开设互联网知识公益讲座,让老人快速了解互联网应用,系统地教授老人们学习与老年群体密切相关的手机互联网知识与技能。尽早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社会红利。在养老机构中,也可以定期开展类似的培训。年轻人应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帮助,老年人也应该主动寻求帮助,积极学习。总之,要以各种方式保证畅通的网络学习渠道,以降低老年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能接触到网络。

  四、保留一定比例的传统渠道,设置和完善老人服务平台。随着老年群体不断增加,民生类信息化工程最好有托底预案,保留一定比例的传统渠道,让他们不至于受阻于数字屏幕。例如在医院、银行、电力等服务领域保留人工窗口,兼顾老人需求。以立法方式严禁各商业机构取消现金购物。在服务信息推送上,也要关注老年人需求,不盲目追求“无纸化办公”。同时,可以在服务大厅醒目的地方张贴操作用流程,并有工作人员指导,为老人学习互联网创造更多调价。

  甚至还可以考虑由政府牵头搭建平台,创新老年人互联网服务商业模式。平台服务中的基本服务由政府机构提供,包括常见的老年服务信息查询与发布、信息交流等,老年用户无需支付额外的费用,甚至无需注册就能享受到基本服务。在此基础上,由相应的公司为老年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专业服务,用户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享受诸如在线门诊挂号、事项代办等服务。更进一步,未来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增值服务,让老年人实现足不出门可以享受付费定制化服务。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解决老年人互联网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五、鼓励信息产业针对不同群体开发有个性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目前,互联网产业现实环境更多地专注于年轻群体,前沿的科技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却忽视了老年群体的使用需求,相对复杂的操作和概念让老年朋友难以接受。适合老年人的手机应用还不多,在打车、买票、外卖等生活类的手机应用中,也没有专门适配老年人的版本。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商业利益的驱动不足,在这方面,需要政府引导和社会公益组织的支持,鼓励适合老年人的手机应用项目开发。

  张国新强调,现代科技应当增加便利性,让产品更“傻瓜”,服务老年群体,而不是让这一群体逐渐被“边缘化”。要想缩小数字鸿沟,首先应该考虑开发适合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老年群体大多是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生存能力低、年龄大的群体,因此产品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易学是最重要的标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参与到信息活动中,缩小数字鸿沟才不是一句空话。

<p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

我有话说

当前为游客,登录后评论可获得积分

最新评论

点击刷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