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南边紧邻沱江边有一个偏僻神秘的地方——四川资中县“矮人村”。
上世纪20年代,年幼的他们一夜间染上怪病,夺去了他们的身高,他们的成长,他们的健康。
如今,他们都已年老,大部分已经离世,这是一个快消失的“王国”。
年老,健在的他们,又是怎样的生活呢?
(本刊记者 曹世兰/文 赵群华/摄影)
对于“矮人”,印象中只有那些因天生患有侏儒症的“袖珍人”,但他们也只是极个别的。然而,在我们中国巴蜀南边却曾经存在一个偏僻神秘的“矮人村”,至今为人们所熟知。在众人眼中,他们是令人惊诧的,令人质疑的,令人心痛的。上世纪20年代,这里的人们一夜之间染上“怪病”,年幼的他们被剥夺了成长的权利,剥夺了他们的身高,他们的健康,同时夺去了他们一生的幸福和快乐。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矮人”的原因却仍是一个谜?如今,他们都已年老,大部分已经带着遗憾离去,只有剩下的寥寥数人。现在,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对于快消失的“矮人村”,笔者充满了好奇。本期,笔者带着沉重和期待的心情,走进这个充满神秘的“矮人王国”。
2014年7月初,夏日的气息越来越浓重,明媚干净的阳光下带有一丝闷热。我们乘车抵达四川省资中县顺河场镇已是下午两点左右。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对于实际上的“矮人村”我们并不熟路。时隔多年,“矮人村”也从社会和媒体的关注下渐渐淡出,似乎不被人提起 ,如今这里也有了许多变化。
镜头一:敬老院里的“矮人国”
提到“矮人村”,镇上的村民告诉我们,那些矮人们基本上都搬到了顺河场镇中心敬老院。顺河场镇旁错落有致铁路轨道线,最里的轨道停放一辆待休整的货运列车,长长的向远处延伸,沿着这条列车轨道,我们来到了这所新建不久的顺河场镇中心敬老院。
敬老院里目前有6个矮残老人住在这里,他们分别是:郑传辉,女,81岁,身高1米;陈光菊,女,84岁,身高1米;陈光明,男,75岁,身高90公分左右;尹大德,男,77岁,身高90公分左右;;陈光寿,女,83岁,身高1.3米;何书蓉,女,83岁,身高1.3米。(从左至右依次)
走进敬老院,一进门的大厅里,十几个老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电视,其中包括来自“矮人村”的几位矮人们。我们的到来,吸引了他们的注意,但似乎知道我们的来意。一位老人帮我们喊来了这里的“负责人”,一位身高1米左右的老人,趔趄着双腿走了过来,他就是75岁的矮人陈光明。陈光明是矮人村村民,阳鸣寺村一组,是村里的五保老人。陈光明告诉笔者,他们原都是住在阳鸣敬老院,由于上面临沟靠山,条件不好,镇上把他们统一接到了新修的顺河场镇中心敬老院,如今搬来这里已经五年了。对于敬老院的生活,陈光明老人说已经习惯了,现在比以前好很多,他们会非常感谢国家和政府对他们的帮助,但还有一些暗淡的难题。
敬老院里的桌椅凳子都是按着正常人身高做的,矮人的陈光明坐在凳子上几乎是站着的。作为敬老院的“财务主管”,陈光明要做账记账。
说陈光明是这里的“负责人”,原来他是敬老院里的“财务主管”。这里的五保老人每个月250元的补贴费用,上级拨下来统一支配,包括最基本的生活买菜,置办东西。每天一早,陈光明就会带着两名身体好一点的老人前往菜市场采买当天要吃的菜。陈光明说对于他们这几个矮人来说,一年最大的难题就是穿衣问题,因为身高只有五六岁的孩子那样高,根本买不到合适的衣服,除了到“儿童专柜”里定制,但却没有多余的经费。每年政府补贴20元,老人自己买布做衣服,但如今20块钱能做成一套衣服吗,不经疑问。
大厅里,老人们同笔者讲起了他们的故事,故事基本大同小异。敬老院里目前有6个矮残老人住在这里,他们分别是:陈光明,男,75岁,身高1米左右;陈光菊,女,84岁,系陈光明姐姐,身高1米;尹大德,男,77岁,身高80公分左右;郑传辉,女,81岁,身高1米;陈光寿,女,83岁,身高1.3米;何书蓉,女,83岁,身高1.3米。因为“怪病”他们都没有结婚,没有子女,一生孤苦,只得住进敬老院来,度过所剩下不多的日子。
敬老院的所有老人们。
闲暇的午后,我们的到来让敬老院的老人热闹起来,提出为他们照相,老人们立马扯了扯身上的衣服,生怕哪里不好看。由于腿脚疼痛,从房间到大厅,短短的10多米路,老人竟走了10多分钟……
老人拉着我们的手说:“可不可以放大一点,我想日后放在墙上。”
看着摄影师手里的相机,一位老人拉着我们的手说:“可不可以放大一点,我想日后放在墙上。”原来,老人是想给自己留一张身后照,以待百年后做个念想。这样的画面,这样的对话,深深地触动着我们,足以泪流满面。
镜头二:相依为命的矮人兄妹
离开了敬老院,笔者来到了这座传说中的“矮人村”,一个神秘的村庄——阳鸣寺村。笔者看到,这个村村民房屋大部分修建在两个山丘中间的夹沟中,两边的山丘是成片的果树,夹沟延伸出去便是沱江,一个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的这个夹沟,给笔者的第一印象是山清水秀。笔者不经想,这里人们的祖先选择这里作为生息繁衍之地是否是这个地形原因。
姐姐陈水仙,女,87岁,身高1米;弟弟陈子维,男,78岁,身高1.4米。
沿着山村公路,笔者向村上如今最年长“矮人”陈水仙老人家走去。陈水仙,87岁,身高只有1米左右,是目前“矮人村”里年龄最大的一位矮人。此前,陈水仙一直住在原来的阳鸣敬老院,后来弟弟陈子维将她接回家中一起生活。
见到我们的到来,87岁的陈水仙老人非常高兴。
通过当地村民的引路下,我们找到了陈子维、陈水仙的家。一个古式川中民居,至今还保留着四合院风格,坐落在苦磁沟这个山沟里。78岁的陈子维和老伴在家,干净整洁旧式老屋,陈子维一手杵着一根木棍,两条腿艰难的移动,从里屋慢慢地翻过门前50公分的门槛。或许对正常人来说,仅仅一秒中可以越过,但陈子维却足足用了2分钟。陈子维告诉我们,姐姐陈水仙在屋旁的菜园子里择菜,带领我们过去。一路上,从陈子维这里了解到,他们一家六口都得了这种脚痛怪病,都是矮残人,原来的四兄妹,如今只剩下他和姐姐陈水仙。
78岁的陈子维,身高是矮人中最高的,有1.4米,自从怪病缠身后,就再也没有长高过一公分。
陈子维是几兄妹中唯一结了婚的,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去世,小儿子在外打工。谈到这些,陈子维显得十分悲伤,老两口眼里噙满了泪水。对于是否知道自己变得矮残的真正原因,老人无奈地摇了摇头。
屋外,是丈把高的玉米地,田垦下面是一块绿油油的菜园子,有黄瓜、茄子,青菜等。菜园子的一角,87岁的陈水仙老人一手拿着一把小锄头,弯着矮小的身子拨动着眼前的青菜,旁边放着一个非常小的背篓,里面是老人刚刚的收获成果。见到我们的到来,老人非常高兴,一个劲地问我们:“小妹妹,你们从哪里来的呢?”一边,把她刚刚择好的菜递了一把给我们,笑着说:“这个菜,带一点回去煮来吃,好不好?”弟弟陈子维告诉笔者,姐姐陈水仙是从五六岁的时候患病,那时还长到不足一米,此后就再没有长过,且疼痛一直伴随。因为矮残,没有结婚成家,陈水仙是村里的五保老人,以前住在敬老院,后来敬老院老人搬家,住得不习惯,就把姐姐从敬老院接了回来,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由于年纪大,陈水仙老人耳朵有些不好使,行走起来也只能依靠两根木棍子,撑着一步步挪动。
老式的旧屋门前,陈水仙一家三口。
夕阳下,陈水仙老人背着装满菜的小背篓,杵着两根长木棍子一步一步艰难地行走,显得非常不协调。翻过菜园边上的栅栏,爬上田垦,一连串看似简单的动作,在老人脸上看到的是艰辛痛苦的表情。核桃树下,一前一后一家三口人,靠着两根木棍,行走在回家的田垦上,影子倒影在田垦上,拉出一条长长的悲伤。一步步的年老,他们却不得不面对年老带来的更多病痛和折磨,还有年老生活的无着落,又该如何养老?
镜头三:老伴是全家的劳动力
从陈水仙、陈子维家出来,已是下午5点过。走在田垦小道上,整个村庄显得十分安静。穿过一片橘林,笔者来到了陈光明的弟弟陈光远的家中。陈光明、陈光菊、陈光远三兄妹都是“怪病”的受害者,弟弟陈光远虽躲过了矮人的命运,却没有躲过病残的折磨,双腿疼痛难耐,只能借助外物行走。陈光明和陈光菊两兄妹一直住在敬老院生活,弟弟陈光远,72岁,身高1.65米,结婚成了家,生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三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女儿了成了家也不在身边。陈光远和老伴在家,种了三四亩地,家里的农活全都落在年迈的老伴一人身上,一边还要照顾他和三个上学的孙子。
陈光远,72岁,身高1.65米,结婚成了家,生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一间不足40平米的房子里,摆放了两张古式的老床,昏暗的光线透进门缝里,屋子里杂乱的放了一些东西。陈光远告诉笔者,这间房子是小儿子为他们老两口单独修的,旁边的两栋房子是几个儿子的。“我现在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帮着孩子们看看家。”陈光远说着,这个病痛折磨了他几十年,除了疼痛没有更多感觉,这样酷暑的天气,腿上还穿了厚厚的毛裤。陈光远一边说着,一边挽起裤腿给我们看,厚厚的毛裤下是一双瘦弱骨材的腿,令人触目惊心。
陈光远家的山脚下,70岁的老伴正在玉米地里除草,准备栽红薯。面对镜头,这位两鬓斑白的老人,没有什么太多的话语,只有感谢。感谢我们这么远的前去看他们,关心他们,只言片语,却是老人家满心的期望。
离开时,老人一手拉着我们,两行清泪顺着早已布满皱纹和血丝的脸颊流下,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最大希望:平静度过余生
83岁的矮残人陈光寿老人,是敬老院里文化最高的人。老人说,小时候念书到小学毕业,基本上的字都能认识,后来因为得了“怪病”,不再长高和疼痛折磨,只有放弃。老人说,自己最喜欢读书和写字,只可惜这里没有太多的书和笔。
接过笔者手里的《孝行天下杂志》,老人非常高兴,一边翻阅,一边念叨:“孝行天下,讲孝好啊,你们做的都是好事,谢谢你们。”
离开前的一早,笔者再次回到了顺河场镇敬老院,老人们非常热情和高兴。陈光明老人带领我们参观了他们的房间。
身高只有80多公分的尹大德老人,踮起脚尖打开了门,墙上的电灯开关也只有伸直了手向上才能摸到,房间有三张床位,住了两张,房间十分凌乱。
图为:矮人尹大德和他的房间。
陈光明告诉我们,院里的卫生除了公共的大厅和走廊有专门的人负责打扫,房间只能靠老人自己打扫。然而,很多老人身体不好,行走都困难,又怎样维持干净的卫生呢?
对于这些年迈的矮人,他们说,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开人世前能有专家解开这个秘,希望能够不再有疼痛,不再受病痛的折磨,平静的度过剩下人生。
临别时,老人们都依依不舍。81岁的矮人郑传辉,患有老年痴呆症,一个人流浪在附近的铁轨边,拾掇着地上的垃圾,笑对着镜头。
揭秘:“矮人村”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苦磁沟里有一座榨糖的糖房,恰恰盖在一个形似燕子的山崖下面,有一天,榨糖房榨糖时冒出来的熊熊烈火把“燕子”的脚烧焦了,老天爷大怒,降此劫难,于是苦磁沟人的脚就从此没有安宁过。很多矮人都记得自己五六岁时发生的怪事,突然有一天,他们全身骨节开始酸痛,尤其腿部关节更是痛得站立不起,紧跟着他们便停止发育,像电影中的定格镜头一样,他们的身高永远定格在80-100公分左右,一直到老。
80年代以前,矮人村人口约有120人,其中竟有80多人罹患此症,有极个别的竟然只有50多公分高,就算有人可以继续生长,接近正常人身高,也因为腿脚酸痛变成了跛子。这个小小的山村后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矮人村”。
然而,对于变成矮人的原因,却至今没有答案。曾经以为是当地饮水井水的问题,村民还把那口井称为“害人井”。后来,省、市、县水文、地矿检验部门专家曾多次专门进行调查化验,村民们的头发、指甲、田里的泥土、饮用的井水都摆放在科研人员的面前,然后一次次的研究,一次次的泥牛入海,没有答案……
灾难一直延续着他们那一代,后来这种现象便突然停止了,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目前,活在世上的矮人仅有十多个,随着年龄的增长,剩下的矮人逐渐离开,“矮人村”开始从这个世界消失,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永远不会被后人遗忘。
如今,这里的孩子都健康成长,再也没有新的矮人出现。
笔者手记:
夕阳西下,洒在一边的铁路轨道,透过空中的线条,折射到这群老人身上。如今,他们都已年老,他们的眼神依旧充满期待,期待一个“真相”,期待一份关爱。
离开矮人村,离开敬老院,我们的心情从未有过的沉重。矮人村就像一个破碎的梦魇,一下子根本无法拼凑一个完整的模样,它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在空中飘荡着。忍不住回头,铁路边,81岁的矮人郑婆婆仍抱着一堆垃圾不停地向我们挥手,她矮小的身影越来越小,却依旧清晰可辨……
上一篇:元芳,你怎么看春节“不归族”?
最新评论
点击刷新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