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孝行天下网!访客量:18032712

会员注册

账号登陆验证码登录
没有孝行天下网账号,立即注册
记住密码 (非本人电脑请勿勾选)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远山结亲,守候山村留守老人

编辑:孝行天下编辑部 2017-09-06 10:36浏览:1864

大山外头,他们是居住在大城市的企业或家庭;

    大山里头,他们是守着山村的留守老人;

    大山中间,他是这场“联姻”的圆梦人;

    穿过重重大山,一场城市与农村的“另类结亲”正在进行……




曹世兰/文   赵群华/摄影


城市高楼如雨后春笋,每天都会矗立起新的一片,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留在家乡的老人日渐增多,农村日益“空壳”。这是典型的“跛足症”, 或为国家将来健康发展留下严重隐患。

困局如何破解?我们能否找到打开这把令许多人头疼不已之锁的钥匙吗?就在我们为这一个个宛若魔方般复杂问题感到困惑不已时,在偏远的川北广元大山深处,却有一位年轻的80后小伙子留守乡村,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用他的力量寻找着农村和城市的结合点,为家乡的留守老人寻找解困的钥匙。


一份守候,山村留守老人的幸福


一个80后村支书的梦想,一群城市的爱心企业或爱心人士。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村里的留守老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他们,守着一片山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劳有所得、老有所乐;不靠儿女,为自己晚年赢得最后的尊严。

一场“远山结亲”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走进这座小山村,走进他们!


 

王泽淑  85岁

赶着牛儿走亲戚

王泽淑,今年已经85岁高龄了。


午后的阳光温暖的照射在这座乡间的山野里,湛蓝湛蓝的天空,像刚洗过一样。遇见王泽淑老人时,她正拉着一头母牛和小牛准备前往家住隔壁村自己的女儿家去。面对这么多人,这么多记者拿着摄影机给她拍照,老人显得十分腼腆,一只手想扯掉身上的围裙,害怕拍出来的照片不好看。

85岁的王泽淑老人一辈子留守在这座大山里,每天除了照顾这两头牛之外,还养了5只鸡,母鸡生下来的鸡蛋还可以贴补家用,这样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一年下来也可以增加收入近2000元。老人的儿子儿媳都在外打工,家里只剩下她,老人偶尔会到隔壁村女儿家去小住,担心牛在家里没人照顾,老人每次出去都会带上这一对牛母子。

阳光底下,老人牵着一大小两头牛的影子映在地面,被拉得很长很长。


 

何永申  88岁

五保户的“正能量”

    一层3米高左右的小平房,门前两只大大的红灯笼高高地挂在屋檐,门框边上还有贴一副“春联”,依然还有它喜庆的色彩。这就是岫云村唯一的五保户何永申老人的家。老人如今已经88岁高龄了,作为村里唯一的五保户,何大爷的“五保”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门上留有毛笔写下的电话号码,88岁的何大爷告诉笔者,这是他自己的手机号码。

走进何大爷的家,墙角是一张古朴的床,旁边一台立式的大冰箱,床对面的小柜子上放着一台27寸的大彩电,旁边还有一个农村传统的“高音喇叭”,一套完整的电视音响设备呈现在我们面前。村书记李君告诉笔者:“何大爷是村里最爱热闹、最爱喜庆的人。”不仅如此,何永申还是村里出名的老中医,会看一些疑难杂症,自己采药为村民治病。遇到村里有什么大事,老人总是第一个支持,还村里修路捐钱捐物。这位农村留守五保户老人,却过出了不一样的日子,满满地向我们传递着正能量。

何永申屋前几丈高的核桃树,伸展了绿叶,摇曳在风中,你能想象一位八旬老人爬到树上摘打核桃的情景么?笔者想,这就是岫云村留守老人最好的精神写照,他们感染着你我。


 

候慎一 68岁

凫水鸭带来的“希望”

    岫云村的清清水面,绿绿草丛间,你一定可以看到候慎一家的凫水鸭。它们捉小虫吃鱼虾,在这个绿色天地里自在成长,带着候慎一和妻子、外孙女对生活的美好期冀……

候慎一,岫云村三组村民,现年68岁。十年前,候慎一因患半边风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家里的一切重担全都压在妻子郑会一人身上,还要照顾年仅9岁的孙女。

20只鸭子,8只鸡,一头母猪和刚出生的三头小猪,是他们家最大的财富……

穿过环形的乡村公路,笔者来到了候慎一的家,原来土胚房的旁边新修了一座2层楼的平房,候慎一告诉笔者,这是他们家正在修建的新房。原先的两间土胚房已经不能住下这一家三辈人,只得靠借钱贷款重新修建。女儿候菊华常年在外打工,与丈夫离婚后,留下了唯一的孙女小红玉,同外公外婆一直相依为命。每天一早,候慎一的妻子早早地起来张罗着家里的一切,煮饭、喂猪、喂鸡、放鸭,送小红玉上学。“这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全家都得靠它们。”妻子郑会说。此次,除了原先城里的“亲戚”认购外,他们还得到了3000元的爱心结对帮扶基金,候慎一说,准备拿来养一头猪回报给他们。

小红玉,这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性格显得很内向,外公外婆是她最亲的人。面对记者的镜头,小红玉生怯地躲在外婆怀里哭。偶尔,她也会独自玩耍,我想离开了大人们复杂的世界,她依旧有她单纯的快乐和孩子的天性。


 

候立明 75岁  邱明四 76岁


自立自强的残疾夫妻

    75岁的候立明和76岁的妻子邱明四这对身有残疾腿脚不便的夫妇人自家种了三四亩地,养了3头猪,还养了鸡和鸭。村里人都说,这是村里最有出息,最自立自强的老人。

    2002年,候立明因关节炎骨质增生做手术,留下了后遗症,腿脚留下了残疾,只能一瘸一拐慢慢走,老伴邱明四因为半边风长期疼痛也留下了残疾,行走不便。但如此病痛却没有打垮老人生活的信心,老两口相濡以沫走过了56年。如今儿子一家都在外务工,家里只剩下老两口相依为命。邱婆婆告诉我们,儿子儿媳都很孝顺,都会给我们寄钱回来,只是为了生活只好在外面打工。

“远山结亲·以购代捐”项目启动后,这老两口感觉到前面的路更宽敞了许多。“我们自己挣点养活自己,不给他们增加负担,能做一点是一点,他们也不容易。”候立明站在自家门口,望着那条伸向远方的路,眼神里充满对儿子的想念。


 

候俊益 62岁  李树芳 60岁


情好客的村主任一家

    村主任候俊益今年62岁了,妻子李树芳60岁,按照法定年龄算刚刚步入老年,老两口带着上初中的小孙子生活在家,儿子儿媳都外地务工挣钱。

候俊益说,自己干了一辈子的生产队工作,做了一辈子的村主任,村里的家家户户都了如指掌。两位老人虽然都已过六旬,但家里的生产却一点不含糊,每年都种了三四亩地。一边的鸡棚里还有养了6只鸡,4只鸭。“远山结亲·以购代捐”也让一家人的日子好了起来。

“以前卖蛋要乘半小时的车去镇里卖,每颗蛋只能卖到六毛,现在有了‘亲戚’帮忙,合作社会来家里收,每颗蛋能卖到1元钱,不跑路又能增加收入,你说有这些‘亲戚’好不好?”李树芳乐呵呵地笑问道。“还是群众路线走得好哇!”村主任侯俊益也深有感触。



 

一个梦想,解山村老人之困


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距离成都389公里,作为一个地处秦巴山脉、隶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的边远山村,如四川绝大多数山区农村一样,资源匮乏、劳动力稀缺,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出去打工,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他们中的大部分没有出去过,一辈子就恋眷着厮守着脚下的这片故土。

李君,一个80后大学生,放弃高薪,从城市主动回到农村。他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山区老家祖祖辈辈贫穷落后的现状,让家乡的留守老人们在晚年能够自食其力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他开始探索山村留守老人的解困之道。

六年前,李君还是成都某著名互联网传媒企业副总经理,年薪10多万。然而,他放弃了高薪白领的工作,回到家乡偏僻的小山村,当起了岫云村村支书,拿着几千元的年薪,每天有跑不完的田坎,处不完的农家事。

或许,很多人看来无法理解他这样的决定。李君却对人们投来的诧异目光回以阳光的一笑。故乡情结每个人都有。但李君却有着实实在在的行动。

“太阳山下是我家。小时候走路上学,足足要一个小时才能从山脚爬到山顶,累到半死,那时就想,总有一天我会回来,修好这条路。”他说。

2010年,岫云村党支部换届时,李君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当把一消息告诉新婚的妻子时。得到的回答却是“你回农村客运,但得先离婚”。然而,想起给予厚望的乡亲,李君还是毅然辞去了工作,从成都踏上了回乡的路。当选村支书地方第四天,李君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2010年春节前,一天连接山里山外的道路贯通了。这条路迎回了外出的打工的乡亲,也迎回了成都的妻子。

如今,他们有一个快两岁的孩子。


李君一家三口

 

一个希望,远山“结亲”城市


资源匮乏、劳动力稀缺,这里,除了青山绿水的好空气,几乎看不到任何发展潜力。“靠什么劳动群众致富?”一天,李君在成都的一个朋友打电话给他:“我儿子吃了你家的土鸡蛋就再不吃超市的蛋了!还有这样的鸡蛋不,多贵我都买!”

    一石激起千层浪,李君找到了产业发展突破点,岫云人家家户户都用传统方法饲养土鸡,喝山泉,食青草,一只鸡活动林地足足一亩,发展土鸡产业十分可观。

于是他成立了岫云村土鸡合作社,注册了“岫云”品牌,确立了“支部+协会”的经营模式,与全村298户土鸡养殖户签订订单,利用成都读书工作时积淀的人脉,把特色资源介绍给成都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岫云土鸡蛋进入了城市的高端市场。

同时开启“远山结亲计划”:在城里招募1000个精英家庭,与岫云村及周边1000家农户结成对子,一对一的为城市家庭提供高品质、原生态的农产品。村两委和合作社统筹协调营运和管理。

去年,该村每户仅土鸡蛋一项实现年均增收1800元,全村实现产业收入近500万元。

然而,在以留守老人为主的山区农村,他们中的大多数已年迈体衰,但他们却一辈子坚守在这山野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何让这些留守老人晚年能够实现自食其力,老有所乐,老有所用,活得有尊严,这无疑也是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一大难题。

于是,李君提出了全新的“远山结亲·以购代捐”爱心认购行动。没有会员卡,看不到任何样品,凭着想为家乡留守老人半点实事的热诚和一本宣传册,开始了他的漫漫“公关路”,在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为村里留守老人拿到了55.6万的订单,按岫云村留守在家中尚能生产的186个老人组织生产,可实现人均增收2830元。按照2300元收入以下人口为贫困人口计算,可实现脱贫人数186人。



农户生产的自家农产品

从与一个家庭的“结亲”,再到大的爱心企业,一方面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创收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城市局面食品健康问题,从传统的“输血式”养老升级为一种全新的“造血式”养老。

“我们要让捐赠者有回报,让受助者有尊严,给留守老人一份尊严。” 李君说。

 

一份爱心,开启梦想之门


今年4 月 19 日,一台农产品冷藏车沿着李君带领乡亲修筑的公路,缓缓驶进岫云村。在简朴的捐助仪式上,中国大唐集团四川分公司人力部主任段中平双手捧着车钥匙巨型模型,庄严地交给李君,动情地说:“我今天将这把钥匙交给岫云村。我相信,这把钥匙一定会开启岫云村的发展之门、致富之门、梦想之门!”



爱心企业或家庭认购结亲“亲戚”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李君找到了破解自己困扰已久问题的钥匙。在四川省扶贫移民局携手下,中国大唐集团四川分公司、亭子口水电开发公司、四川同兴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近10余家爱心企业和来自成都、乐山40余名爱心人士走向了这座淳朴的小乡村。他们来这里,结对寻找一个“亲戚”。这一次,他们赢得了55.6万元的“订单”,他们生产的原生态农产品将优质优价、源源不断地供应给他们城市的“亲戚”,让他们吃到最天然最安全最美味的食品。

这是一串闪烁着爱心、闪烁着平等、闪烁着成绩的数字:四川同兴投资管理公司认购6户60000元,四川扶贫基金会乐山分会帮扶15户45000元,爱心人士王雨认购1户10000元……

 “远山结亲·以购代捐”的项目,让岫云村98户村民陆续找到了自己的“亲戚”,攀上了远方的“橄榄枝”,每户农户被认购了至少1万元农产品。

目前,该计划正按预定轨道进行,已有200多家城市家庭与农户结亲,配送流程正进一步完善。

 

采访手记:

对从小长在农村的我来说,乡村的一切尽是熟悉,家里的留守老人更是数不胜数。正如我自己,有一天待父母老去,他们或许依然是这个群体的一员。农村留守老人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但像如今岫云村一样守候他们的却不多。李君,这位80后村支书为乡里留守老人所做的一点一滴感动着这里的每一位村民。岫云村人们是幸运的,他们热情、淳朴,他们年老却坚强,他们脸上时刻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我想,岫云村这样的模式应更远推广,乃至更广阔的村落,岫云村的模式为破解山村留守老人困局提供一种启示,一种思路。

小乡村的发展希望让更多的青壮年回到村落,孩子将不再是留守儿童,老人将不再是留守老人,一家几代人享受着天伦之乐。


我有话说

当前为游客,登录后评论可获得积分

最新评论

点击刷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