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斤韭菜(嫩)、半斤上海菜、一只萝卜(红烧)……季洪球检查了一遍“菜单”,确认所有东西买齐后便赶紧送到94岁高龄的文老伯家中。来自江苏盐城的季洪球目前在苏州某小区做门卫,像这样的代购“菜单”,季洪球每天要收到好几张,而这项跑腿的活他也坚持干了15年,却从没收过一分钱。
一位普通的门卫,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长时间、经常性地帮空巢老人跑腿。这种典型的利他行为不仅切实地裨益了他人,也让空巢老人的精神世界多了一些光亮和温暖。
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里,许多子女和父母分居两地甚至远隔千里之外,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了猛烈的冲击。许多空巢老人实现了物质层面的“老有所养”,却不能享受到有品质的精神赡养。当老人需要安慰、关心和帮助的时候,“通讯录的孩子们”不仅鞭长莫及,有时候甚至毫不知情——不愿意拖累孩子们、喜欢“报喜不报忧”的老人们,无奈而又艰辛地承受着“空巢又空心”的悲苦。
曾几何时,“远亲不如近邻”通常被用来形容邻里关系的美好。守望相助的邻居,成为传统社会值得托付信任的载体。可是,在陌生人社会,邻居在许多时候有名无实,只是一个空洞的地理概念;邻居的物理距离很近,心理距离却很远,甚至会存在着信任的鸿沟。对于那些居住在老旧小区的空巢老人来说,邻居尽管有知根知底的熟人,却“开不了口”。大家同为空巢老人,又怎么好意思去麻烦别人甚至强人所难?得不到有效“外援”的空巢老人,不得不压抑自己的需要与欲望。
超越契约关系的 “帮空巢老人跑腿”,彰显了难能可贵的共同体意识。尽管门卫与业主在财富、社会地位和阶层身份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小区,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区共同体。对空巢老人的境遇不麻木、不冷漠,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伸出援手;看似不起眼的门卫,也能够给空巢老人带来“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伴随着人口流动的加速,不少空巢老人面临着“谁来帮忙跑腿”的困境。一方面,在市场化和商品化进程的裹挟下,即使是消费欲望并不高的空巢老人,也有购买食品、药品和其它商品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空巢老人大都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又难以得到邻居的照顾,需要有人帮忙跑腿。
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回答好“谁来帮空巢老人跑腿”的时代之问,显然不能仅仅只依靠一个好心的门卫。只有正视空巢老人的利益诉求与情感需要,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补位、公众参与”的多元合作共治模式,空巢老人的日子才会过得更好。
(南方网)
下一篇:国民健康政策如何完善
最新评论
点击刷新加载更多